“返乡体”莫异化成“反向体”
近几年,以春节返乡为题材的“返乡体”兴起,每年都会出现一批“爆款文章”。例如2019年春节,一篇名为《山东“男孩”携妻回村过年记》的文章走红网络,当地的习俗成为热议话题。(4月2日《光明日报》)
“返乡体”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情结,很容易刷爆朋友圈,引发网友的热烈围观。“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返乡体’,感觉有的‘爆款’只是为了夺眼球。真实性到底有多少?”“我看过不少反映家乡发展新面貌的返乡手记,但为何充满负能量的文章更容易火起来?”网友们的“读后感”可谓直击“返乡体”软肋,触发大家更深层次的思考。
无论是学生、学者还是自媒体,也无论是文学、纪实还是新闻体裁,聚焦乡风民俗,观照乡土人情,记录乡村变迁,促进社会各方对乡村生态的关注、反思和行动,助推乡村社会跟上现代文明进程,原本值得称道、令人期待,是显示情怀和担当的可贵之举。可反观某些“返乡体”爆款文章,却看不到乡村的美好,倒更像是对乡村文明的污名化、妖魔化。
在这些“返乡体”笔下,乡村被贴上了落后、愚昧、凋败的标签,充斥着阴暗、颓废、失望的情绪,与人们所认识、感知的真实乡村风貌大相径庭。或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杜撰编造,或放大个案、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不仅给乡村群众带来困扰,而且也给广大网民带来误导,自然难免引发舆情反弹,招致强烈质疑和批评。
诚然,形形色色的乡村陋习甚至恶俗在个别地方程度不等地存在,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该去回避、掩饰,有直面问题、正视矛盾的勇气才能促进改变。但是,在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乡风文明的现实背景之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盯着个别丑陋现象,看不见整体的美好,只看到个体落后不堪,无视集体的进步,显然不是“返乡体”的正确打开方式。
“返乡体”固然不必非要写成赞扬体、颂歌体或励志体,但既然是以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名义记述乡村、展现乡村、反思乡村,就应该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立场,看清主流、弄清实质、理性思辨,给人以启迪和鼓舞,激发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美好生活正能量。将“返乡体”异化为“反向体”,纯粹为博眼球、赚点击、牟私利消费乡村“陋习”,跟制造贩卖焦虑的“毒鸡汤”一样有害无益;倘若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刻意放大乡村阴暗面,渲染消极情绪、传播“丧文化”,蓄意制造城乡裂痕甚至文明对立,混淆视听、蛊惑人心,不仅无所谓情怀和担当可言,而且更不能被容忍。
新闻推荐
稿件来源:孟含琪据新华社长春4月1日电(记者孟含琪)记者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张军强副研究员团队...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