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今日山东> 正文

“镜圆璧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安庆晚报 2019-04-03 09:44 大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或699—761)的名篇之一。全诗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既清晰浅白又含蓄深沉,既一意推进又反复跳跃。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因古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而得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并非今日之山东省,而是诗人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其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故言之。通常对此诗赞赏之处有三:一是不写平日写佳节。游子之思是从离开那一刻开始的,但诗的境界直接将这份贯穿日常的情感立在了“佳节”。中国传统中,凡美好的日子多是亲朋好友团圆相聚之时,然而诗人此时却是“独”和“异”,如此对家乡风物长久的回忆和思亲进行打包、聚发,令身处更寂、思情更浓;二是不写父母写兄弟。在古诗中写思念之情的诗很多,一般父母是首选的意象,但兄弟手足情深也是很好的元素,而此诗的妙处是将“我”列入“兄弟”,这个视角立马有了新的站位。三是不写自己写他人。明明是“忆山东兄弟”,“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如此出乎常情,添加一层凄凉、深广一份厚意,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谚: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风来就是雪。可见重阳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也是值得庆祝的节令。书写重阳的古诗词,遍布册页:唐代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即事》)、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卢照邻的“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与王维近似者众,多为感怀之作,字字砸泪腺、句句立心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于王维漂在今日洛阳与西安之间。少年已识愁滋味的他,“时年十七”。此作除贡献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格言之外,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诗一开篇,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身处环境,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心境,到了第三句“换位思考”:由此及彼、由近望远、由我到他,意境飞到“山东”的重阳,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好不兴致、好不热闹,而此时却“少一人”。正是“少”了“我”,成为憾事,担心兄弟们伤感而发乎情。

因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递的人性之光,即:“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宋·戴复古《寄兴》),很客观地道明了世界不是十全十美,缺陷的人、缺憾的事、残缺的物都是现实,然而对镜圆璧合的要求,是理想与标准,也不是不可抵达到圆满。

新闻推荐

【文化记忆】淮盐

王孝俭去年国庆节去山东邹县孟庙孟府,在淮安至宿迁高速途中一个叫古盐河的休息站,看到一个专柜,陈列江苏省盐业公司出的大清...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