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莺儿山 繁盛地

烟台晚报 2019-03-26 09:46 大字

李德武

在家乡人看来,莺儿山实属宝地。论方位,它在海阳市区的西北。家乡市区的中心位置应该是鸭儿湾,听老人们说,这鸭儿湾是“五龙聚首”之地,当地有一句俗谚:“鸭儿湾,五龙聚,蛙不语,真神奇”。“五龙聚首”之地,当然容不下蛙鸣鼓噪,“五龙”指不定有要事相商呐!莺儿山莺声燕语,它跟鸭儿湾一动一静遥相呼应,一山一水相互映照,情趣盎然。

莺儿山向北向东各有一道岭杠,向北过倪家口子,再往北叫马儿山。向东的岭杠,西一半叫钓鱼台,东一半叫马连夼。马儿山夏天有蝈蝈,而周边其它地方没有。蝈蝈的叫声可脆生啦,它天生就是孩子们的宠物,我们小时候不惜跑远路来这里,有时就是冲它来的。马儿山半山腰有一条羊肠小道,其西北夼分布着很多村子,村里人到市区赶集,常走这小道。他们一路向东南,翻过岭杠,走马连夼,再往南就到市区了。莺儿山西是倪家水库,倪家村早先就位于那水库的库底,那时倪家人外出少不了也要走倪家口子。马儿山这条弯弯曲曲的促狭小道,每逢集日,道上的人总是川流不息。

马儿山的来历,有一段民间传说。马儿山以东、钓鱼台以北是一片洼地,很早以前,这里汪着水,那时的莺儿山简直跟梁山水泊差不多。莺儿山往东的远处,在早有个地方叫铁院,铁院除了锻造兵器,还养马。估计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可能是个兵工厂。而马据说都膘肥体壮的,原因当然跟这水有关。马每天吃饱之后,牧马人都赶到这儿来饮水,水滋养着这些马,油光发亮。马群不断壮大,数一数,总是多出一匹,这让牧马人甚感诧异。一天,当他再次赶马来的时候,事先给每匹马都做了记号。来到后一清点,竟然发现了传说中的龙驹。有龙驹护佑着,马群能不壮大吗?他喜兴之余,断言莺儿山一带将来必定是繁盛地。这就是马儿山得名的由来。上世纪50年代,莺儿山东沟里有了驻军。那是个工兵营,他们在周围的山里挖山洞子。在莺儿山,他们也挖了山洞。工兵营的战士闲暇时,经常和附近村子的年轻人比赛篮球。农忙时,他们还帮助周围农村抢收抢种庄稼。他们把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子劲带给了村里人,还经常讲一些战斗故事,他们受到了广大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喜欢。

同时代,莺儿山东面建起了果园,果园里有饲养院,饲养院白天晚上都有人。特别到了晚上,老远就能听到山里犬吠豕叫的。莺儿山的东岭杠住着一户人家,其主人是县物资局的工作人员,他在这里看管物资。他住的那个小房子,小得就跟童话里的小木屋似的,引人联想。他家养着一大群的鸡,鸡满山遍野吃虫子,连庄稼都不吃。它们个个生龙活虎,跟斗鸡差不多。

莺儿山跟我及我家有渊源。小的时候,我们一班小伙伴常在这一带捋猪菜、割猪草、拾烧的。学校也经常组织我们来这里参加义务劳动,比如撸树叶、捉松毛虫、挖药材等。莺儿山上野鸡多,春天里,那鸡鸣声此起彼应,叫声嘹亮。一天,我们又来到这里,一同学意外找到了一窝野鸡蛋,当时我们那个羡慕啊!我老爹在果园干过多年,我和哥哥经常替他来山上值夜。莺儿山东的马连夼,生产队时是队里育薯苗的地方,春夜里我常陪哥哥来给那些苗床烧火。上世纪70年代上半叶,家里吃烧欠缺,春天里,老妈经常捣着小脚,来莺儿山北,挖野菜、捡松枝。

莺儿山西及山南高处,跟市区人民有渊源。山西的倪家水库,兴建过程中集中了全县的劳力。那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建设者们用简陋的工具,奋战在那冻实了的土地上。听老爹说,那时是自备干粮和咸菜,好一点的带的是玉米面饼子,大多数人带的是煮地瓜,还有的是菜团子。穿的也少有棉衣,因当时没有棉花。老爹说他穿的是一条用麻片缝制的“棉裤”,沉得很。这条裤子,老妈长时间保存着,我小的时候见过,里外都是补丁,中间是紫药水颜色的麻袋片。即使条件这样艰苦,整个库区却洋溢着冲天的激情,高音喇叭里播放着《社会主义好》,建设者们肩挑人扛,独轮车男的推女的拉,大家挥汗如雨。经过几个冬春的苦战,水库终于修成了。这里还成了年轻人的泳池,三伏天里,水库人头攒动,里里外外都是人。现今的倪家水库已被严格看管了起来,库水也早已成了市区人民的饮用水。只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的水已满足不了需求,一条从家乡北部铺过来的管道引入水库,这里又成了市区饮用水的蓄水池。

莺儿山的南部高处,大约在改革开放前后,建起了电视差转台和自来水塔。因此,这里多了两户人家,他们分别看管着这两个地方。现今的莺儿山周边早已高楼林立,人烟稠密,莺儿山也已辟为市区公园,白天游人熙攘,晚上灯火通明。今明两年,莺儿山中小学新校也将在山的东面落成,届时,莺儿山将迎来新一代的鲜活气息。应了那牧马人所说,莺儿山一带真的成了繁盛之地。

新闻推荐

千佛山医院启动麻醉周宣传活动

□记者袁野实习生李虹瑶生活日报3月25日讯3月25日至29日是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关注...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