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沂蒙山》 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

大众日报 2019-03-22 10:00 大字

■编者按3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沂蒙山>——民族歌剧创作的新追求》,本报予以转载。

□周飞亚

阳春三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暨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在北京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沂蒙山》共6幕,40个唱段,时长超过150分钟,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百姓与子弟兵“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鱼水之情,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弘、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英雄史诗,为沂蒙精神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女主角海棠出嫁当天遇上日寇来袭,喜酒成了壮行酒,全村奋勇抵抗,幸而被八路军所救,队伍开拔,丈夫林生参军而去;日寇进山搜查伤员,海棠的舅舅孙九龙顶替伤员站了出来;几年后,为保住王营长和夏荷的女儿,海棠让自己4岁的儿子小山子去引开日寇,小山子饮弹而亡;战争即将胜利,回到村里的八路军,却带来林生已经牺牲的消息……演出现场,有好几次,抽泣声响成一片,无论男女老少,全都深深沉浸于故事带来的震撼之中。更有不少懂行的观众惊叹:想不到民族歌剧还可以是这样!

《沂蒙山》的确有不拘一格的艺术气质。主创团队中,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经验丰富,作曲栾凯、编剧李文绪则是首次尝试民族歌剧,或许正因有新人新视角,反而不会为套路所限。

歌剧首先是听觉的艺术。大幕还没拉开,剧情还未开始,序曲就已经奏响,给予人们关于这部作品的最初印象。音乐在歌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一部歌剧的灵魂。

《沂蒙山》选择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首先根据音乐确定人物角色、声部、风格、核心咏叹调、音乐结构、体裁、演唱样式,再进行故事大纲和剧本的编写。在剧本大纲中,首先确立每个人物的核心唱段和重要唱段,再投入全部精力进行创作……

在创作之初,编剧、导演、作曲就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酝酿和沟通,大家群策群力,团队创作思路十分统一,避免了不少问题。在创作中几次面临重大调整,都选择了调整歌词和文本结构而尽量保持音乐的完整性。《沂蒙山》能够赢得如今的赞誉,这种创作思路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较传统歌剧,《沂蒙山》在音乐上有非常大的创新。

首先是宣叙调的歌曲化。《沂蒙山》的宣叙调采用民族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叙事体裁“分节歌”作为载体,唱词均为韵文,朗朗上口,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听觉习惯。“分节歌”的歌词口语化,接地气,纯真质朴而饱含深情,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其次是对重唱的开发。《沂蒙山》通过对男中音和女中音音色调整和音乐民族语言的强化,使其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民族韵味,解决了不兼容的情况,将多声部重唱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机混用,呈现出别样的音乐效果。

此外,剧目大量借用了音乐剧的手法,使咏叹调、宣叙调、重唱衔接更加自然,增强了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性。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咏叹调。每一部成功的歌剧,都有自己的经典唱段流传下来。《沂蒙山》的核心唱段的质量、数量和类型,可以说在民族歌剧中是前所未有的。

栾凯花了整整一年来研究中国经典歌剧和山东民歌,对剧中每个人物的音乐形象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如海棠在四场的咏叹调《苍天把眼睁一睁》、二场的爱情主题歌《等着我,亲爱的人》;男主角林生的咏叹调《进路、退路、生路、死路》,大大小小多达十几段。其中,《沂蒙的女儿》更是中国民族歌剧第一首女中音板腔体咏叹调。如今,这些歌曲已经被收录进《中国歌剧百年——经典唱段集萃》这本教材,相信很快就会成为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项目,广为传唱。

当然,歌剧更是视觉的艺术。《沂蒙山》的舞美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对宏大主题与史诗气质的呈现十分重要。

如何去表现一座山?如何能让舞台形成扑面而来的气势?俄罗斯方块式的“石块”层峦叠嶂,堆出10米高的山体,峻拔伟岸,厚重质朴,既实且虚,颇有些“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意境。双环式的舞台结构,山体在台上360度旋转,场景转换达到36次之多,为快节奏的剧情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个壮美诗意的舞台,展现出中国故事的中国气派。

中国民族歌剧曾经有过辉煌,产生过传唱不绝的经典,《沂蒙山》的成功探索,为创作者如何继承创新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多一些这样的优秀之作,民族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定会赢得人民大众的更多喜爱。

新闻推荐

青岛今年将办90场重点会展

信报讯上合青岛峰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带动了青岛市会展业发展,青岛市也获评了“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等称号。2019年,青岛...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