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推来独轮车
▲村史馆中的独轮车定居关中的山东移民后裔推独轮车徒步回老家山东移民画笔下的独轮车:艰辛迁徙路(局部)
○高铭昱文/图
村史馆里陈列着一辆独轮车,它古朴苍劲、浑厚庄重,尽管车身已经破旧,车盘有几处开裂,但仍能正常使用。初次见到此物的年轻人难免好奇,忍不住上前推一把试试,东歪西倒,晃晃悠悠,热心体验民俗的参观者终于服了:“好难推!真费劲!”看着这辆饱经沧桑的车子,很难想象先祖是怎样推着它长途跋涉来到陕西的。
这种独轮车,俗名是叫“蚂蚱车”,我不知道是因为哪一点而得此名:是说它如蚂蚱一样也是两条腿着地呢,还是推起来“吱嘎吱嘎”声音更像这种田间小昆虫的啼鸣?可以肯定的是它历史久远,在西汉末年就已出现。《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形容得机巧无穷,实际上那神奇的运输工具就是由独轮车改制而成;《水浒传》中晁盖等人假扮贩枣客商智取生辰纲,推的也正是这种独轮车。
独轮车系硬木打造,车轮安置在车身前部正中,上面有一车架,车轮两侧是木制的车盘。车后有两根把手,把手前端有立木做车腿,一个人握住两边把手即可在车后推行。推车时,车轮与人的双脚为支撑点,全靠双手紧攥车把,双臂用力掌握平衡。通常以襻带连接车把两边,推车时挂在肩上,以减轻双臂负担。车子放下时,有双腿和独轮形成三角形支点,不会倾倒。
独轮车可载货也可载人,载货时一次可运四五百斤,载客一般三四人,最多可达七八人。据考证,独轮车是最早用于客运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早年平民百姓普遍使用的婚车。因独轮车无论载货还是载人只能置于车轮两侧的车盘上,新娘子坐车子一侧,另一侧就坐上几个小孩子,以保证车子两边平衡而行驶平稳。也许,这就是现在迎娶新人时仍要有小孩子“压轿”这一习俗的起因吧。
先祖生活在遥远的山东。清末民初年间,老家天灾人祸频仍,民不聊生,人们纷纷出走以谋生路,有的去闯了关东,还有人下了“南湖”,另有一批人选择西进,肇基关中。我所在的阎良区振兴街办谭家村,就是这批西进的求生者或者说淘金者来陕后聚居而形成的村落,其中就有我的爷爷。八百里秦川大地,四百多个山东移民村转眼间拔地而起,村史馆的这辆独轮车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我们力求模拟还原当年先祖们推独轮车西进的姿态:紧握车把的双臂张开,那是要拥抱新生活的憧憬;腰微躬而上身前倾,把后背留给了故乡,那是破釜沉舟的决心、义无反顾的表白!都说故土难离,但也要挥泪作别,因为求生求变的意愿更强。先祖们处理完家乡的一切财产,独轮车上承载着的就是全部家当:锅碗瓢盆、铺盖被褥、仅存粮食,冬夏衣物……以及年幼的孩子。推起独轮车,就是推起了一个家。男人推车,女人与大一点的孩子拴根绳子在前面拉车,风餐露宿、迤逦西行。有的人在路上病倒,有的人在路上死去,有的家庭在路上离散,也有的并没有到达陕西,就在途中扎根落户……奔赴关中的这段路程,快的用了一个多月,但也有的人家用了三年!独轮车啊,你经历了多少磨折苦难,荆棘载途?
独轮车承载着西迁人的梦。“到了西安府,天天吃白馍”,处于水深火热、饥肠辘辘中的先祖们是在“到陕西吃大饽饽”的诱惑下来到关中的。那时关中地广人稀,勤劳的第一代移民垦荒地、建家园,独轮车任劳任怨,伴随着创业者走向成功。我的家乡就是先祖们在一片荒野中建起的居住地。第一代移民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后人们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使这一方土地焕发新的生机,我所在的村庄也成为陕西最大的山东移民村。村民们说,今天的辉煌是先祖们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站在老家推来的独轮车前,我感到的是敬佩、骄傲和自豪。
独轮车又像九天遨游的风筝,无论飞到哪里,有条线永远与老家牵在一起,那是根之所在。那条线联系着的不仅是血脉,还有祖训,还有家风,还有情义,还有信诚……这些年,不断有人回老家寻根续谱、连接亲情,还有人推上独轮车,沿着移民来时路徒步走回故乡去,体验当年的困苦,这辆车遂被留在老家的展馆。乡亲们说,独轮车有两个家,一个在陕西,一个在山东。
新闻推荐
输液瓶、输液袋、一次性注射器、血包等多种医疗废物,这些本应该被集中无害化处置的医疗废物,竟被加工成了破碎料等待出售。...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