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打通从基础科学到技术转移的链条”
文/片本报特派记者高寒
“先吃点饭。”3月14日晚上8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院士才坐下开始晚餐。不久之前,他刚刚接待了从澳大利亚赶来的著名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对于刚刚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励一事,吴立新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采访。
吴立新介绍,作为一个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从业者,他也感受到了政府对于基础科学领域越发重视,“我们也希望,未来可以打通从基础科学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再到技术转移整个链条。”
吴立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还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吴立新院士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透明海洋”计划。吴立新介绍,“透明海洋”的内涵非常广,主要包括海洋观测探测仪器的研发、海洋观测系统的构建、海洋过程机理的认知、海洋环境的预测预报等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海洋过程机理的认知,以及海洋环境的预测预报。其中海洋过程机理的认知,就是比较偏重于基础科学领域。”
吴立新介绍,其实他们的研究成果同大数据结合,可以服务相当多的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和行业。“比如远洋渔业、航运、工程建设、油气开发甚至保险业等。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好的海洋预报产品,构建海洋大数据体系,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吴立新说。
但在研究之后,很多高校、科研机构面临的问题就是成果转化并形成经济效益。吴立新认为,在海洋科技领域,成果转化的难度可能更大。“海洋科学本身的学科链就比较长,有时需要汇聚全国、全球的海洋优势力量,在一起进行协同创新。”吴立新说,特别是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同时更好地把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协同攻关。
另外,吴立新提到海洋科学本身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投入到上游研发中。“通常来说,企业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中游和下游。但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吴立新说,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孵化、技术转移,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然后才能更好地做一些事情。
以“透明海洋”计划为例,吴立新介绍,特别是在海洋观测探测仪器的研发领域,需要形成高校、研究院、企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方式。“围绕一些关键仪器技术,企业要承担的角色可能比较大,来帮助成果转换。”
新闻推荐
省政府发布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吴立新院士摘山东科技最高奖
半岛记者徐杰报道本报3月14日讯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作用,3月14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2018...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