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新时尚 博物馆里过大年 春节期间故宫一票难求

华西都市报 2019-02-13 03:07 大字

春节期间故宫一票难求 战国铜餐具。

战国铜餐具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从1月6日开始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在春节期间异常火爆,故宫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本来是旅游淡季,等待入故宫参观的观众却排起了长队,就连珍宝馆、钟表馆的队伍也都从入口处排到了广场上。淡季不淡,今年故宫为什么这么火?

1 首次推出创意 紫禁城里过大年

今年故宫首次推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也成为市民及游客趋之若鹜的直接原因。

市民胡女士大年初一为了看展特意去了一次。“前几天我逛国贸,看到故宫的‘宫里过年’展区,感觉挺有意思,现在故宫在推广上真的很有想法,我好些年没去故宫了,就带儿子去了故宫。”

胡女士的话确实很有代表性。近年来,随着故宫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对网络营销的重视,古老的故宫焕发了新的生机,令人不由得产生去瞧瞧新鲜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此次“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分为文物展览和实景体验两部分。文物展览位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共展出文物885件(套)。展品主要精选自故宫博物院珍藏,并得到中国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实景体验部分包括整个紫禁城开放区域,展览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宫殿门口悬挂着寓意吉祥的春联、门神,廊庑下装饰着华美的宫灯,总共使用仿制品超过1000件。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故宫首次复原“天灯”和“万寿灯”。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当年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

2 传统文化魅力 各地博物馆人气旺

据新华社报道,过年期间,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都迎来了一拨人流高峰。河南省博物院初二当天参观人数约8000人次,约为平时周末的两倍,“金猪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展厅吸引了无数参观者;江苏省南京市的六朝博物馆内,老南京的过年“日程表”也让人大开眼界。而作为全国藏宝最丰富、影响力最大的博物馆,将近六百岁的故宫今年春节人气飙升,假日7天的门票早早就被预订一空。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开展20多天以来,日均参观者超过2万人次。在“祈福迎祥”单元,人们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敦亲睦族”单元还原了元旦当天皇帝与宗亲、后妃分别宴饮的场景;“游艺行乐”单元则重现了古人过年时的各种娱乐活动,例如八旗健儿在冰面表演“花样滑冰”、杂技等。

文博志愿者关军说:“2015年之后,春节期间逛博物馆的人明显增多,一方面是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到位,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文博专家认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理念逐步成熟并形成品牌,春节逛逛博物馆日渐与春晚、贺岁电影、新年音乐会、元宵灯会等一起,成为人们欢度春节不可忽视的选项。 北京青年报

银雀山汉简 世界兵书的“金字塔”

1972年4月,数千枚银雀山汉简因为抢救性挖掘而重见天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子兵法》以及四篇佚文,《孙膑兵法》16篇佚文。千百年来,只有《孙子兵法》传世,却不见《孙膑兵法》的真容,孙子与孙膑两人是否为同一人?此前一直存在争议。在最近一期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王学圻饰演的孙膑,揭开历史的迷雾,领略中国兵法的智慧。

从《黄土地》的顾青,到《赵氏孤儿》的屠岸贾,十几岁参军的王学圻与兵家有着深厚的缘分。而这次他守护的国宝银雀山汉简,则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一种“兵器”,传说有了它便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孙膑兵法》汉末佚失

相传孙膑是孙武之后,世袭《孙子兵法》,本是各诸侯国最渴望的人才,却被师兄庞涓诬陷通敌叛国,膑刑黥面,受尽百般屈辱。而他只有装疯卖傻,才骗得庞涓一时疏忽,借机逃回齐国。13年过去了,孙膑还能等到复仇的机会么?这期《国家宝藏》,从王学圻饰演的孙膑的一场节节败退的战役讲起。

节目中亮相的“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的银雀山汉墓,是中国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有完整简和残简近五千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和古佚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兵法、历法、文字、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子兵法》以及四篇佚文,《孙膑兵法》16篇佚文。今天我们都知道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但其实在银雀山汉简出土前,这件事在学术上却一直存有争议。因为从汉末开始,《孙膑兵法》就佚失了,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兵书流传于世,但《史记》中却有两位军事家的记载。而银雀山汉简的出土,让《孙膑兵法》再次面世,使这一千古谜题得以破解。

尤其是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在当代,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它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让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而当我们用现代军事思想审视这本著作时,我们也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先礼后兵的兵家品格

国宝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在微博上这样自白:你到底知不知道?你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你知的什么道?打打杀杀的,格调太低,业务水平太差。百战百胜,那是粗人。子曾经曰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法的极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先动口再动手。责仁义,式礼乐,讲道理。道理讲不通怎么办?三十六种套路,挨个套路他。和平来之不易,身怀利器,更应慎之又慎。兵者,国之大事,兵法,国之利器。

国宝守护人韩胜宝曾是一名从事国防教育的军人,在记者岗位退休以后,却对一部兵书情有独钟。他沿着《孙子兵法》的传播轨迹,走过了7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足迹遍布全世界,收集了各个国家语言翻译的《孙子兵法》。从一场征文比赛到孙子兵法全球行,再到历时三年的不懈追寻,他展示了东方智慧的世界效应,也让大家看到了这部兵书和世界的联系。

当谈到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的历史性和兵家文化的可读性时,韩胜宝总结出“先礼后兵”的四字要义,并解释说:“中国人自古是不好战的,我们在军事中所关注的不仅是局部的战况,关注更多的是‘谋略’,即一种行之久远、保民平安的兵家品格,我把他总结为‘先礼后兵’四个字。”

正如韩胜宝所言,从古代国家间的征伐,到五谷丰登的安居之道,《孙子兵法》始终是一种深层次的韬略和智慧。这些重见天日的竹简,承载着一种军事上不卑不亢、笃实有力的民族气节。同时韩胜宝也深有感触地说:“兵法总归是关乎人的,中国人的聪明、忍耐和策略,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智慧的点染。”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张宝月

战国铜餐具内含乾坤 跟着林心如大饱口福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特别的饮食文化。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国宝守护人林心如来到孔孟之乡,探寻千年前齐鲁大地上一日三餐的模样。透过这62件战国铜餐具,古人炊烟袅袅的生活气息款款而来。

齐国有一座闻名天下的学校,叫做稷下学宫。学校里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们每天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各执己见,难以融合,虽然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思想学术的诞生,但却苦了学宫里的美厨娘--夏姜。林心如饰演的美厨娘夏姜,用饮食讲道理,解决了自己的难题,赢得了百家学子的尊重。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礼序都蕴藏在这一餐一蔬里。战国铜餐具这样自我介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你们看,吃饱饭呀,和军事一样重要。所以我们做饭的,和他们兵法家也一样重要。可别小看我的碟碟碗碗,古往今来的我们为了装满这些碟碟碗碗,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一直在研究三个问题,就是「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吃不饱受罪,吃不好委屈,现在能有这么多菜系,那都是在开发食材的路上吃出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吃不香,那怎么行!”

十人为宴始于齐

中国有俗语说“美食不如美器”,而山东博物馆陈列的这套战国铜餐具,不在许多传世商周时代的鼎鼐重器之下,礼藏于器,文化与文明深寓其中。

这套战国铜餐具,出土于临淄张家庄墓群。它外形小巧,却内含乾坤,共能够容纳59件餐具,其中包括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足以供应一场十人盛宴。它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

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制作精良,保持完好,为追溯“十人为宴”的饮食风俗源于齐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和礼仪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基本上仍继承西周的食器传统,但这62件组合铜餐具与其他同时期的器物相比,显得格外不同。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取出。也许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餐具形制的一次尝试,展现了墓主人对于饮食文化的独特理解。这套铜餐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罕见的餐具组合

每个被发现的古代餐具都很重要,因为每个民族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都是食生产、食生活、食文化的历史,需要人们去了解。

从事饮食史和食学研究已经40余年的赵荣光教授,偶然看到这套“战国铜餐具”。他在节目中坦言:“这套器具如果仅仅从器型与功用上看,似乎够不上国宝的级别。但是它的工艺是独特的,60件餐具嵌套得如此精巧、细密,这种完整的、组合套装式的青铜餐具在考古发掘史上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礼藏于器’的丰富、深厚文化蕴含,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当我面对这套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物时,试图解读其历史蕴含的意愿油然而生。”

对于赵荣光而言,吃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从盛食具讲到进食具,从餐桌礼仪讲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从历史常识讲到人类文化通理,他逐一娓娓道来,让观众了解到了中国礼仪文化的高级与高雅,并重新认识了“中华筷”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热爱生活的中国人不仅在钻研如何吃得更好,还要吃得有礼、吃得有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包括煎炒烹炸、川鲁辽粤、酸甜苦辣,更重要的是食器、食礼,是吃饭以外的礼仪和哲学。这套战国铜餐具,就是两千多年前优雅的餐桌礼仪的见证者。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张宝月

新闻推荐

票价贵 盗版多 观影人次下降春节档电影,只是看上去很美□本报记者 张晓涵

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过年必备,所以春节档也成为国内票房市场中最大的一个档期,是影视公司的必争之地。根据...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