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许鞍华的新作,马上想回家
昨天晚上看到一个热搜“看完七里地好想回家”。
点进去一看,原来是许鞍华拍的一个关于回家的电影短片。
这个电影虽然短,但是集齐了各种文艺片大咖,金世杰,春夏主演,陈粒唱主题曲,黄海操刀海报设计。这简直是一个神仙组合,短片讲的是我们中国的“福文化”。
说起来我们中国人造字真的很奇妙,“福”字的左偏旁“礻”有祈神、祝福的意思,而“畐”,则是由不多不少的“一”“口”“田”组成。
也就是说,祈求神赐一口田,供家里每个人都有饭吃、有事做、有学上,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天赐的好福气。
所以,新年伊始,当全球华人纷纷将“福”字贴到门上,这个极具仪式感和文化传承意味的时刻,把大家对彼此最诚挚的祝愿,对生活最美好的期许,发酵到了最浓度。
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在,越来越多丰富而又有趣的外国节日涌向我们,难免让老一辈的人担心,“福文化”终有一天会被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逐渐淹没。
看到大家转发,我也开始感到了一股浓浓的过年气氛。
因此,许鞍华导演的这部《七里地》,在这新旧交替之时、在春运最热闹之时出现,仿佛自带了一种春风化雨的恰到。
《七里地》
我觉得这种恰到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它仅用了10分钟,就将一个“福”字巧妙地串联起了子孙三代人跨越70年坚守“福文化”的故事。
并且还能让这个与浓浓乡愁有关的故事,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准确无误地击中每一个外在漂泊的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没有细腻用心的筹备,绝无可能成功。
在几秒一个短视频大行其道的现在,可以说这几乎是一次相当了不起的挑战。
第二个恰到,是影片完全由文艺片创作班底打造。
导演许鞍华、主演金士杰、春夏虽然同有“文艺”这个标签,但往细里区分,许鞍华的敏锐、春夏的拧巴、金士杰的烟火气叠加在一起,反而是非常奇妙地平衡了《七里地》热闹而不浮躁,冷清却不孤高的气质。
而在影片之外,还有擅长为文艺电影“作画”的黄海、拥有独特嗓音的陈粒加成。
在一定程度上,“有福有你有我”的艺术海报,和拥有真挚歌词动听旋律的主题曲《四海》,都使得这个故事的厚度与质感有所加深、加重。
导演许鞍华不必再赘述,擅长在大环境里打捞小人物的她,这一次在《七里地》里一如既往的稳定、温柔——
故事伊始,是白雪皑皑的东北平原上,一个病弱的老妇人和她的一双儿女艰难地踏雪前行。
在七里之外的大道上,三个人不得不赶在天黑之前弃车进山。
而在这七里地之间,一个中年人驾着马车载着一个年轻小伙前往通向世界的大路。
这三段描写看似毫无联系,不明所以,但稍作梳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三条巧妙交织的年代线,用一个名叫曹瑞昌的男人的一生,映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前世今生”:
第一个故事,为了生存,年轻的曹瑞昌带着母亲和妹妹与从遥远的山东前来,期望能够在传说中的关东寻得一处能安身的好地方,扎根生长;然而不管如何,福贴上,就是家。
第二个故事,中年曹瑞昌把儿子送出大山,期待他能在不久的未来学业有成;儿子去了远方,福在,家就在。
第三个故事,步行进村的年轻女孩,则是曹瑞昌的孙女,想回到家族起源的地方拍摄一部纪录片。这也是两代人的和解,爷爷告诉孙女,有你就是福。
这三个故事,通过福的不同出现,让情感层层递进,最后落在了人在福就在这点上,更是让感情得到释放,也让回家团圆的路变得更加温暖。
金士杰就是曹瑞昌。在这个短短10分钟就出现了近10个角色的故事里,你最难忽略他。这绝非是因为他的戏份最多,而是他的眼睛最像我们的父亲,流动着我们熟悉的坚韧和疼惜。
与即将出去闯荡的儿子分别,他没有准备什么实用的东西用以支持儿子的新生活。相反,他送给儿子的最不实用的“福”字,在被揭晓的那一刻,突然就将我们最熟悉的上一辈中国人的隐忍和坚强缓缓地释放了出来。
就如同当初闯关东的他一样,行李极少,你甚至说不上是本来就少还是途中丢弃。
可是当他带领大家进入到新的陋室之后,第一件事却是在门口贴上一个随身携带且保存完好的“福”字,不难理解他们对福文化的坚守,是来自于对家的认可。
年轻的女孩就是曹瑞昌的孙女,和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生于长于城市,相比爱自己的小家,他们更在乎自我的释放。
所以这个角色由春夏来出演,再适合不过。因为小孙女YUAN和春夏本身,都带着一种天然的拧巴,相比爷爷辈们从小学会和世界妥协相比,他们生来就在和世界对抗。
有人说这种拧巴其实就是作。
但如果你愿意看看他们的眼睛你会知道,这种拧巴其实是一种难以描述也难以复刻的生命力。爱作的人是不给自己任何机会与世界讲和的,但拧巴的人会给世界一个机会感动自己。这种自大,就是我欣赏的生命力。
拍记录片是YUAN回老家的主要目的,但对于爷爷来说,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在门口上贴一个“福”字。
她不解但愿意去理解。所以当她真正走过他的爷爷、爸爸反反复复走过的那七里地,当她在大家的期待中紧张地小心翼翼地写下一个“福”字,当她的“福”字被贴到门口上,烟花在空中绽开、孩童们在她面前笑着追逐打闹集五福,亲人们在屋子里包着饺子大声笑,那一刻,她才真正懂得,为什么爷爷坚持要她把“福”带回家。
因为“有福,才有家”。
许鞍华用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刻画中国家庭最典型的两代人。
老一辈隐忍坚强,年轻一代洒脱自在,几代人之间拧巴与懂得,那种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情感羁绊,都轻轻巧巧由一个“福”字串联起来。
福,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一种传统年俗,
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连。
这是许鞍华的高明之处。
新闻推荐
2018年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出炉 准老师们偏爱到临沂上班
22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8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根据报告,201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数...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