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南山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贫困户全部搬进新房别了,靠火光照亮的石头房 你好,山脚下的新生活!
积米峪村安置区
2017年11月29日,张永兰在弯弯地村10平方米的石头房子里擦拭老照片。1月1日,王善河坐在新家的阳台晒太阳,张永兰起身烧水。
搬家前的日常:王明义用水缸的水洗碗,王志礼做饭。2018年9月24日中秋节,王志礼扶着父亲抽签选房。1月1日,父子俩做晚饭,庆祝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新年。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刘玉乐 摄
1月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内,14岁的王志礼便麻利地起床收拾房间,为父亲王明义做早饭。这是他们从山上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新年,对相依为命的父子俩有着特殊的意义。75岁的王明兰起得更早一些,中午孩子们都回来,她要准备一家人的水饺。看着镜子里越来越好的脸面,她舒心地笑了。
清晨的积米峪村安置区,蓝顶白墙的楼房矗立在山脚。远处传来的阵阵鸡鸣打破沉寂,安置房内逐渐“亮”了起来,新的生活便开始了……
腿脚不便的父亲不用再担心接送孩子了
2015年12月,《“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印发,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4月《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批复》(鲁政字【2016】83号)确定南部山区西营镇老峪村、积米峪村为易地扶贫搬迁村,也是济南仅有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村。
2017年7月底,积米峪村、老峪村安置房破土动工;2018年9月,两村安置村民选房,领取新房钥匙;2018年9月底,村民开始陆续搬进新家。两村共搬迁557户1542人,其中贫困人口147户308人,同步搬迁人口334户1047人,非户籍人口76户187人。元旦新年前,两村的贫困户已全部搬进新房。
正是得益于这个政策,王明义父子从山上搬进了山脚的新房。
58岁的王明义身体残疾,腿脚不方便。因为贫穷,妻子回了外省的老家没再回来。虽然生活艰苦,但父子俩相依为命,生活还能勉强维持。王明义是弯弯地村村民,那是一个只有20来户人家的自然村。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进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
在没搬进新房前,每天接送儿子王志礼上下学是他的心病。“遇上大雪封山,根本出不了村,更别说上学了。”王明义说,“就算是好天,我的腿脚也走不了远道。”王志礼从小便很懂事,从没向父亲抱怨过。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干农活、洗衣做饭,稚嫩的肩膀早早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我没怨过妈妈,妈妈走后,照顾爸爸就是我该做的。”王志礼坚毅地说。
好在村里都非常照顾他们,如今又赶上了好政策。“从山上搬下来,心情非常激动,多年的梦想成真,今天又是新年,我们爷俩准备好好庆祝一下。”王明义笑着说。
王志礼今年14岁,在西营镇中学上初二。“现在从新家到学校有直达的公交车,上学非常方便。”王志礼说。不仅上初中便利了,积米峪村安置区里的孩子上小学更近便。“从安置区到积米峪小学只有300米距离。”积米峪村支部书记李法明说。
从靠火光照亮的石头房搬进明亮的楼房
同样欣喜的还有弯弯地村的王善河、张永兰夫妇。此前,两位老人住在村头一座100多年的石头房里。“住了一辈子石头房,没想到老了还能搬进崭新的楼房。”74岁的张永兰老人说。
记者还记得2017年11月29日第一次到老人家中的情景,用石头垒砌的墙壁,阴暗的屋里只有床、四方桌等几件像样的家具。老人用火钩子捅了几下炉膛,炉膛内微亮的火光勉强能把屋子照亮。
已经79岁高龄的王善河有心脏病,在山上住时经常需要住院。“前段时间,还在山上住的时候,3个月内住了两次院,可把我吓得不轻。”回忆起那段时间,张永兰眼中闪着泪光。如今,老两口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再也不用窝在阴暗潮湿的石头房。
新年第一天,记者来到两位老人的新家。此时王善河老人正在阳台晒太阳,张永兰则包着水饺。太阳照进来,又暖和又亮堂。“我现在身体好多了,一天比一天精神。”王善河说。
同样从石头房搬进新房的还有积米峪东村的范英贵。他今年72岁,1970年入党,已有48年党龄。住在安置区的老年公寓里,一早,他也忙活着包水饺,庆祝新年。“老年公寓里床、橱子、橱柜,一应俱全,拎包入住,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范英贵说。
正包着水饺,几位邻居来到他家串门。又是张罗邻居落座喝茶又是包水饺,范英贵忙活着、开心着。
以前得到外村挑水吃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
这一天,遛马岭村的王明兰比平常起得早一些。中午孩子们都回来,她要提前准备饺子馅,包好一家人吃的水饺。
2018年11月17日,老人搬进了安置区125平方米的新房。“搬进新房一个多月,老人的气色越来越好,我放心多了。”老人的大儿子张生旺说。
遛马岭村是积米峪村下的一个小自然村,海拔700多米,距离安置区有6公里远。全村四面环山,只有21户62人,自然条件恶劣,吃水困难。“天旱的时候,村里基本没有水源,最近也得到1.5公里外的拔槊泉村和灰泉村挑水吃。”王明兰说,“遛马岭村每一户村民家中,都有一口大水缸,水缸满了,村民心里才不发慌。要是赶上大雪,挑水就别想了,只能化雪水吃。”
说着,王明兰把厨房里的水龙头拧开,自来水冲洗着菜叶,老人仔细地清洗着。
不仅吃水容易了,对老人来说,看病也比以前方便多了。“住在山上时,感冒生病了,都是打电话叫医生上山看病,现在家门口就有卫生室。”王明兰说。
解决了看病难,也搬掉了张生旺心中的一块大石。“老人一个人住在山上,我们作为子女的最不放心,不忙的时候我两三天回来一次,忙时就多打几个电话。”他说,“现在老人住上宽敞的新房,公共设施更加齐全,我们也放心多了。”
抓阄选的房搬进来发现对门是亲家
83岁的范而娥是黄鹿泉顶村第一个搬进新房的村民。
黄鹿泉顶是南山有名的石头村,她21岁从南龙湾村嫁到“石头村”,一辈子没离开过。“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楼房。”范而娥笑着说。不仅住上了楼房,她还和亲家成了对门。范而娥的亲家是弯弯地村的王善忠,自从女儿嫁过去后,她很少去亲家那边走动。
“现在成了门对门,每天都能见到。”范而娥说。他们都是通过抓阄选的房子,选完房时谁还都不知道。当他们搬进新家,看到彼此,眼中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惊喜。
在积米峪村安置区,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没见的村民、朋友、同事相聚的场景时常发生。1958年,灰泉村曾搬到山下的积米峪村,那时尹朝连和冯殿秀成了一个大队的同事,再后来冯殿秀搬回了灰泉村,两人从此再难相见。“一年到头见不到,现在我们住在楼上楼下,串门聊天成了容易事。”尹朝连说。
每天,她们坐在电视机前吃着花生闲聊,回忆着那时的青春。
中午11点,王明兰的子女陆续赶来,此时锅里的饺子还在翻腾着。掀开锅盖,蒸汽升腾瞬间溢满厨房,饺子香味四散,冲击着屋里所有人的味蕾。(记者牛伟密)
●相关新闻
搬迁后贫困户生活咋保障?
设扶贫专岗,策划乡村旅游
此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积米峪村和老峪村,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自然村分散,海拔高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延伸,信息闭塞,祖祖辈辈无法告别“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居住难、发展难”的贫困现状。
老峪村包含5个自然村,分别是花园岭、花家峪、后岭子村、花金筲和老峪村,其中花园岭海拔最高为660余米。积米峪村包含8个自然村,分别是灰泉、遛马岭、火窝、弯弯地、黄鹿泉顶、孔老峪、积米峪东村和西村,其中灰泉村海拔最高为780余米。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环境。
据了解,老峪村安置区距离鸭西线1.5公里。安置房屋为宅基地小院、4+1多层楼房和集体公寓三种形式,共建设61个单体。积米峪村安置区紧邻彩西路,安置房屋为4+ 1多层楼房和集体公寓两种形式,共建设19个单体。所有住房内部均进行简单装修,可以直接搬迁入住。
两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一户一册”帮扶措施中包括孝善扶贫、公益专岗、投资分红等。
据悉,2018年南山为积米峪村和老峪村每村增加投资性扶贫资金200万元,每村投资性收益将达到18万元;设立防火护林员、环境管理员、治安巡查员等扶贫专岗,每月每人工资200元;65岁以上贫困老人,由被赡养人、赡养人、村孝善理事会签订三方协议,最多每户每月可以补助到80元,用于保障贫困户老人老有所养、老有保障;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解决;策划老自然村旧村居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吸收贫困户和当地农户就地就业。 (记者牛伟密)
新闻推荐
元月1日新年第一天,众多劳动者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图为:在山东——河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线路工程枣庄段施工现场,建设...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