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张曜有时一年会有300天都奋战在黄河抗洪上。光绪帝追褒张曜政绩:“山东巡抚张曜,秉性忠勇,历著勋勤张曜著晋赠太子太保,人祀贤良祠,并于立功省份建立专
□本报记者鲍青
宋庆在东北与日军数番鏖战,却时常因友军接应不及时而功亏一篑。他曾感慨说:若张曜在,形势必不会如此。
张曜曾和宋庆一起驻防过河南。两人一心为公,配合默契,很快扭转当地混乱局面。可惜在宋庆悲叹之时,张曜已病故三年有余了。
张曜的病逝,与他就任山东巡抚后殚精竭虑治理黄河有很大的关系。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戎马半生的张曜调任山东巡抚,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但在当时,山东巡抚并非一个美差。自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河流下游从江苏北上至山东,齐鲁大地一直深受黄河水患威胁。
张曜就任山东巡抚时,黄河水患日深,百姓几乎年年受灾,苦不堪言。张曜刚上任,就把治理黄河作为自己施政重点。他以身作则,时常带领部属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因为深知自己并非水利专家,所以张曜决定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他遍寻山东的水利学者,甚至是乡间民众,抑或山野村夫,凡是对治河有益的意见,他都要前往讨教,虚心倾听。
晚清著名作家刘鹗曾寓居济南多年,更多次参与黄河治理,对张曜关心黄河水事体会深切。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稍微经过文学加工后,保留在了代表作《老残游记》中。如第三回“金线东来寻黑虎,布帆西去访苍鹰”中,刘鹗就写道:“昨晚在里头(指巡抚衙门)吃便饭,宫保(张曜曾被授太子少保头衔,故称“宫保”)说起:‘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在此了。’同座姚云翁便道:‘目下就有一个人在此,宫保未必罗致。’宫保即问是谁。”等到姚云翁说起此人“通达人情,熟谙河务”时,张曜急切得抓耳挠腮,十分欢喜,“宫保就叫兄弟立即写个文案扎子送来”。后来张曜终于见到小说主人公老残。老残将自己掌握的治河材料全盘告知,张曜听后极为高兴。
据史料记载,张曜幕府中幕僚达200人之多,几乎集中了方方面面学有专长的能人奇才。而这些能人奇才,大多都为他治河出谋划策。
张曜就任山东巡抚期间,黄河几乎年年都有险情。张曜一边组织人力修筑、加固黄河堤坝,一边清除河床泥沙。为了提高清淤效率,他还引进国外挖泥船,使清淤进度大大加快。为使黄河顺利汇入大海,张曜还疏浚原有支流,增加黄河入海速度。经过张曜的疏通,山东险情有所缓解。
黄河泛滥一度危及小清河航运。小清河上的运盐船源源不断地把海盐运到济南,然后再分散到全省各地及邻近省份销售。张曜因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治理黄河上,治理小清河已分身乏术。于是他派登莱青道盛宣怀主持小清河治理工程。为了保障小清河航运顺畅,张曜在山东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依旧拿出70万两白银作为治理经费。
黄河频繁泛滥,威胁两岸民生。晚清,国家多事,财政困窘,赈灾物资常常无法及时送达。张曜一边努力劝赈,一边拿出俸禄赈济灾民。他还动员部属拿出薪金,援助灾民渡过难关。此举深得百姓好评。
为了保护两岸水土,张曜和下属还沿着黄河大坝种植柳树,一直延伸到济南市区。柳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就扎稳树根,巩固了水土。而且柳树身姿优美,成为济南一道风景,百姓亲切称之为“张公柳”。
张曜治黄业绩的取得,离不开他日夜忧心和极度操劳。据史书记载,张曜有时一年会有300天都奋战在黄河抗洪上。到了光绪十七年,他终于因过度劳累,导致身体状况迅速恶化,身上的“疽”病情不断加重。疽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恶疮,严重时甚至直接威胁生命。张曜知晓此病危害,但依然选择坚守在黄河上。无奈之下,一些属官将他强行送回济南休养。但此时,张曜已经病入膏肓,回到济南不久就病故了。
张曜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济南城。噩耗传来,山东官民异常痛惜,其属官、幕僚及侍从在巡抚大院失声痛哭。出殡那日,济南百姓热泪滂沱,倾城相送。史书记载“曜公尚存之日,四民皇皇,奔走祷祈。及逝,百姓巷哭失声,交衢缟素,若丧天亲,士聚于省闱,哀声遏长河。”
光绪帝颁布圣旨,赐予张曜谥号“勤果”,并追褒他的政绩。其文曰:“山东巡抚张曜,秉性忠勇,历著勋勤……张曜著晋赠太子太保,人祀贤良祠,并于立功省份建立专祠,生平战绩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济南百姓在大明湖东南隅,为张曜修建起纪念祠堂。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日照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系列文件精神,主动作为,持续加大执法力...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