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传承与创新,在改革大潮中踏浪前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改革开放40周年纪

齐鲁晚报 2018-12-27 05:30 大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以下简称齐鲁医院)成立于1890年,迄今已有128年历史,曾拥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美誉。改革开放40年来,从几间平房到“两地三院”,从年门急诊量48.5万人次、开放床位640张、入院人数8168人,到年门急诊量350.9万人次、开放床位近5000张、年出院人数19.7万人次的医学高地,齐鲁医院不断在改革中成长,在开放中扬帆远航,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医院”方向持续迈进。2017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齐鲁医院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强。2018年复旦最佳医院排行榜中,齐鲁医院6个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十,医院整体实力已经进入全国前列。

齐鲁医院新门诊大楼——华美楼。

实事求是,问题导向让改革动力源持续喷涌

齐鲁医院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里,患者坐在舒适的共享座椅上等待叫号。掏出手机就能预约医生身份证充值后就能直接扣费,候诊、挂号、缴费无需再排长队,这在40年前是天方夜谭。

改革开放之初,医疗资源匮乏制约着服务能力的提高,看病难、住院难、找好医生难。1978年,齐鲁医院仅有3台X线机,患者一张X光片需要等好几天。

呼应改革开放“效率优先”的号角,上世纪80年代初,齐鲁医院探索以岗位责任制管理提高服务供给效率,提出“成本核算+数量和质量指标”的改革办法,与各科室签订改革协议书,追求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

改革从医技科室率先开展,效果立竿见影——X光片基本当天能拍上了!“教授门诊”“急危重症加床”等不同形式的改革次第推进,经过40年的改革创新,医院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到2017年,齐鲁医院的门急诊人数达350.9万人次,较1978年的48.5万人次增长至7倍;开放床位由640张增到近5000张,增至7倍;入院人数由8168人增至19.7万,增加约23倍;病死率由4.9%降至0.67%。

作为山东乃至周边省份的医疗中心,近年来,齐鲁医院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往往一人涉及多个专业,患者多科往返就诊,“一站式”医疗需求愈发迫切。齐鲁医院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发展,陆续成立肝癌、胰腺肿瘤、过敏性疾病等多个MDT团队,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2016年,面对世界罕见的贯通伤伤员,齐鲁医院集结神外、口腔、耳鼻喉、胸外、心外、普外、泌尿、骨科、麻醉等多专业精英成功施救,正是医院跨学科支持管理体系的体现。

作为三甲医院,齐鲁医院更多承担着疑难危重症研究和诊疗。心血管内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神经外科的“齐鲁脑科学”、妇产科的国家级区域性医教研和学术推广中心创建、血液病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创建、消化内科的亚太消化内镜诊疗培训中心创建、急诊科的全国急诊医学发展引领、普外科的全国腹腔镜诊疗培训基地创建、康复医学领先计划等稳步实施,齐鲁医院“山多峰高”的优势专科集群正初露峥嵘。

以人为本,“第一资源”助改革挺进纵深

改革开放,是精神的解放,人的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齐鲁医院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曾经被迫离开临床、离开实验室的专家们几乎人人都以一种“超速补损”的状态投入工作。

全国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孙鸿泉教授顾不上病弱的身体投入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1978年6月到1979年12月他生命最后18个月中,有14个月都是在外出差。已患脑梗塞等多种疾病的著名血液病学、诊断学专家戚仁铎教授接到《中华内科学》的编写任务,在病床上耗时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十万字的诊断学部分著述。

以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驱动,1978年以后,齐鲁医院进入建院以来速度发展的黄金时期。1984年,张运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技术定量判断瓣膜性心脏病的四个全新模式和计算公式;1991年,沈柏均完成世界首例异基因无关供体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2001年,周瑞海发现人心脑特异表达新基因……

40年来,齐鲁医院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持续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氛围。2000年,齐鲁医院出台《关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将院业务年收入的1%用作科研专项经费;2002年,医院召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会,提出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破格晋升;在十三五期间,医院提出院士培养、英才培育、专职科技人员崛起、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齐鲁人才开发“五个计划”,推进全员人才向更高层次迈进。

如今,齐鲁医院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完善,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76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人才为齐鲁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2017年,医院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齐鲁精神,传承创新保改革瞄准前进方向

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汹涌,医院搞承包、科室搞承包的尝试屡见不鲜,医院也能因此获得不菲的收益。面对利益诱惑,齐鲁医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色不变,坚持齐鲁品牌的高质量不丢。

传染病专家高学勤三赴日军细菌战疫区参加霍乱菌诊治,是胸怀大局、尽责担当的齐鲁精神;检验学专家于复新为需要输血的贫困患者输血,是仁爱悲悯、济世救人的齐鲁精神;为确定患者是否是肠梗阻,普外科专家王占民在病床旁听了近一小时肠鸣音,是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齐鲁精神;神经外科专家吴承远从医40余年从未收过患者红包,是廉洁自律、坚守正道的齐鲁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经过128年的传承创新,形成具有广泛认同感的价值体系,激起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文化场,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约束力。

一位齐鲁医院的老教授说过:“齐鲁医院是一个大熔炉,不管你来自哪里,出身何处,只要在这里工作几年,就能形成谦逊、内敛、求真、务实的风格。”有兄弟医院的负责人评价:“同样是一个错误,在我们这里需要制度来纠偏、防范,而在齐鲁,只需要同事的一个眼神。”

在这个大熔炉中耳濡目染,齐鲁人具有了与其他群体迥然不同的气质作风。在省内外同行的评价体系中,齐鲁医院一直被冠以山东医疗“学院派”的称号:长时间正规、系统、严苛的基本训练,师生间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坚守传统的道德规范、能力要求和技术标准,行动遵守标准,合乎规矩,一举一动透着百年齐鲁的正统与大气。

对标国际,开放包容促改革永葆高质量

传承百年的齐鲁精神中,开放之风渊源已久。从1864年齐鲁医学的起源——登州文会馆成立,到1890年华美医院建成,再到20世纪20年代中加学位互认,齐鲁医院自成立之初就奠定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格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医生们出国学习访问机会少,为了了解世界学术进展,他们只能用比刊发日期至少晚半年的国际学术期刊,甚至是模糊的复印件学习前沿知识。瞄准世界一流,1978年至2000年,齐鲁医院先后派出150余人赴海外学习进修,短期参观考察的250多人次,带回最前沿的医疗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方法。

1983年,年轻学子张运到挪威进行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研究,学成归国后,他开办6期培训班,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全国,挽救无数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奠定齐鲁医院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并于2001年成为齐鲁医院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光向外,不仅紧盯世界前沿。齐鲁医院积极履行作为医疗“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医疗援外脚步深入非洲、大洋洲第三世界国家。40年来,齐鲁医院共派出援外专家50余人,完成了包括创建坦桑尼亚第一个神经外科等数个当地首创,在异域刻下齐鲁品牌。

近年来,齐鲁医院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医学舞台上。每年医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的人员数量都在200人以上。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都被纳入齐鲁医院的“朋友圈”。合作方式不再仅是对外单向的学习,齐鲁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以齐鲁医院为主场的高标准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成绩代表过去,2011年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传承发扬医院光荣传统,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医院各项事业均步入快车道。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齐鲁医院将以建设人民满意医院为目标,实现疑难危重疾病诊疗能力、重大前沿学术科研能力、高水平学科建设能力、高水平人才引育能力、精细精准管理能力等五个能力的提升,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医院而努力奋斗!

(吕军于莉娟李宁李振)

◤共和楼

新闻推荐

53亿资金离场

■资金流向■广州万隆26日两市总成交金额为2313.9亿,比上一交易日减少446.1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52.98亿元,近一周主...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