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郝效德文集序

鲁中晨刊 2018-12-19 01:02 大字

郝效德的散文很接地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他的散文不取大题材,而是从身边习见的事物去折射时代的变迁,大都简短朴实,像田间地头亲切的野花。他写“三秋”生产指挥部,写石磨、暖瓶、粮票、鏊子、茶缸子,在对这些日常事物的叙写中表现时代,抒发情感,表现出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常把人们带到对过去的年代温暖回忆中,使读者真切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比如他写《“三秋”生产指挥部》:“指挥部全部建在视野开阔的大田里,大都是简易的,用一些木头搭起一个大棚,上面和四周全部用席子缝起,中间用一层塑料布盖好,后用厚帆布盖严,以防风雨,遮阳挡寒。”“指挥部像‘司令部’,但指挥部的人员绝不蹲在指挥部里喝大茶、享清福,而是骑着自行车满田野里转。看哪里的进展快、生产效率高,有何先进经验。看哪些村子生产进展慢,找出原因是什么。然后马上召集村以上干部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先进经验,提出落后单位生产问题和不足,让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比、学、赶、帮、超”氛围浓,干部群众干劲十足。”文中对“三秋”生产指挥部的紧张工作和干部的踏实工作的描写,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年代,艰苦但充实。现在“三秋”不再需要统一指挥,指挥部自然而然也就“退休”了。如今,虽然指挥部已是过去的产物,早已成为历史,但在他的脑海和心目中,指挥部好像永远都不会抹掉!

一件产物从产生使用到完成使命,总能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状况,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背影。在《石磨》一文中他回忆当年用石磨加工小麦的情景:“推磨加工特别费劲、费时间。尤其是磨小麦,磨个一遍两遍的根本磨不下多少面,磨10多斤麦子不知要围磨台转多少圈,有时转得人头晕眼花,只想呕吐。”而今天人们摆脱了艰苦的体力劳动,甚至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一切生活所需,“最让人高兴的是,外卖、网上购物、微信支付等都进了农村,想吃啥了,电话一打、鼠标一动,各种食物等就会送上门。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人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掉进了福窝里,要说不高兴、不幸福,那才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暖瓶》一文中他感叹道:“如今好了,科学更发达了。昔日的竹皮、铁皮暖瓶不见了,随之替代的是热水器等高档产品,既方便又美观。从一个小小的暖瓶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谁要不承认这一事实,那才叫睁着大眼说瞎话呢!”他从自己亲身的新闻工作中也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化:“我如今出发采访写新闻,什么也不用带,仅拿一部手机,一切新闻就搞定,随写随拍随传递,高效、快捷、方便又省事,真可谓一门心思搞写作,一部手机走天下,痛快极了!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科技如此发展,时代进步如此之快,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为此,我只有暗自庆幸,我摊上了个好时代!”

我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那个年代生活虽然苦,但苦中也有甜,也有温暖。请读《炉子》中的一节:“用筷子夹着小鱼在炉火上烤,是件特别有趣的事,小鱼在旺火的烘烤下,滴下一滴滴的油,掉进火里都会轰隆燃烧,香味扑鼻而至,传遍满屋。就着烤好的小鱼吃个煎饼或馒头,那个香啊!神仙吃着也会醉!到了下大雪的天气,男爷们开始凑钱喝酒,他们把买来的肉、白菜、豆腐或粉皮弄好后,放进锅里一块煮,炉火升腾,锅里的豆腐被煮得一翘一翘的,把打来的酒倒进小锡壶在炉子上一热,大伙往炉子旁一围,想吃啥吃啥,想喝几盅喝几盅。不多时便会头上冒汗,肚子里发烧。那个爽劲就甭说了!”

郝效德是一位活跃在公安战线上的新闻工作者。他自1987年起一直在山东省莱芜市公安局从事新闻宣传和文学创作工作。他酷爱文学、书法、摄影,已在省、市、全国报刊、杂志及电视台发表作品上万件,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华夏名人艺术书画院书法部副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还自创出“意象书法”。创作了百余幅意象形书法作品,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文学和书法都是艺术创作,都需要热爱和灵性。他在书法艺术上已有所成,在文学创作上也收获颇丰。现在他把自己在工作之余创作的散文随笔结集成书,出版面世,可喜可贺。

郝效德散文的语言既朴素又优美,他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善于刻画美丽的风光,从而把读者带进画境中去。在《俺说岔峪好风光》中他这样描写岔峪:“用水泥铺平的盘山路,弯弯曲曲,像一条黑色的巨龙穿行在山间,给人一种虎踞龙盘的感觉,更让人看到那种龙腾虎跃的场面与气势。开窗远望,只见路两旁山川相连,山头相依,岩峭陡壁,怪石满山。从山坡到山顶,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林,林木茂盛,树种繁多,绿荫成浓,花草遍地,鸟语花香,把一座座大山装扮得分外妖娆,如仙境一般。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是蓝蓝的天空和不时飘过的白云,与绿色的大地形成鲜明对比,用天地之美勾画出了一幅美丽壮观的画面。”在《层林尽染秋色美》中他用拟人手法刻画出红枫的意象:“远望山上那一片片枫林,火红火红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大团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天际。走近看,片片枫叶精巧细腻,玲珑剔透,好像害羞的少女。一阵微风吹过,枫叶如天女散花般飘落。火红的叶子底部微微泛着绿色,根根叶脉呈辐射状伸向叶子中心,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枫树脚下,红色的叶子,黄色的叶子,紫色的叶子,绿色的叶子,都懒懒地躺在清脆的草丛里,这真是一幅最美的油画。”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文字表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要想写好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在描写对象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要能从看到和听到的事物中引申开去,郝效德无疑具有这种能力。他能从布谷鸟的叫声中引申到田野和农民的内心:“如果你听着布谷鸟的歌唱,顺着它引导给人们的方向,迈出大门,走出村庄,踏上地头,登上高岗,你望到的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和那漫山遍野涌动的黄澄澄的麦浪,映入你眼帘的定是那一棵棵被沉甸甸麦穗压弯了头的小麦,看到的会是一片片丰收迷人的景象,见到的肯定是农民那一张张兴高采烈、发自内心的笑脸。”在《好一个柳桥峪》一文中他细细刻画了槐花意象,充满了深深的热爱:“一棵棵槐树像是举在空中的一把白色大伞,更像一个个白色的花环,随风飘扬。一串串槐花像银链,似玉朵,随风飘出淡淡的清香。高高低低的槐树枝叶间,花絮成串,相拥羞笑,色如素锦,既无忸怩之态,又不需人工雕琢。槐花不似桃花,粉得有些妖艳;不似杏花,白得有些轻薄;也不似荷花,孤芳自赏,令人难以接近;更不似花盆里的兰菊,见不得烈日风雨,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银发老人,忘却了痛苦,挽着绿绸在翩翩起舞呢,金色的太阳被它怀里清脆的鸟声所遮掩。”

郝效德写人的散文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大四叔》:“大四叔终年只有五十岁,一生未娶媳妇成过家。他十几岁就挑起生活的担子,当了‘家庭主妇’推碾、推磨、摊煎饼、蒸馒头、喂猪喂狗、洗衣服,哪样活都不轻。但他学东西非常快。一年多时间,他已把做饭、炒菜、做家务的手艺学能了,并且还学会了一些巧吃手艺。他从广播喇叭里学会了歌以后,再到晚上把小伙伴组织起来教他们,而且非常认真,不知情的人一看还真像一个音乐教师。他自制了一个制烟机,用干烟叶和白纸卷成烟卷,除了烟呛点以外,外观还真和真的一模一样。他用自行车链子、螺丝帽制作的火柴枪,形状好看,效果也特别好。正是因为大四叔会做各种的自制玩具,才使孩子们的童年过得幸福愉快,有滋有味。他有时也搞恶作剧,带孩子们偷瓜、喝酒。他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帮人干活从不惜力。他有些好吃的,总是拿出来给小孩子们吃。每年过年,他都提前买下烟花、鞭炮,爆下玉米花,炒下花生米,买下糖,招待孩子。”郝效德用一件件小事,描写出一个热心肠的朴实汉子,读来亲切感人。

散文姓“散”,散就要展开,材料要丰富,但却“形散神不散”。散得开,还要收得拢。如《茶缸子》从自己保存了多年的茶缸子入笔,写到文革的时代印记,又写到那个时代当兵的光荣,写到他因此而珍惜当兵表哥给他的这个茶缸子。还写茶缸子在他上学、工作中带给他的便利。最后写改革开放后什么保温杯、紫砂杯、红瓷杯、南泥杯等等,各种杯子应有尽有,人们想用啥的买啥的,有的人甚至搞起了收藏。但他“却只收藏了这一个缸子。原因是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等以后自己老了可把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讲给他们听,再就是它已伴随了我几十年,从心底里说还真的对它有了感情,的的确确难以割舍!”一个茶缸子却承载了几十年的风雨,它已成为时代的见证。写茶缸子,并不局限于茶缸子,而是由这一物件,延伸出时代风云的变幻,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本书中这样的写法很多。

写作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不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写作,都需要热情和投入,需要坚持。郝效德30多年的笔耕终于结出了硕果。我希望他的文学之树长青,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

2018年11月17日于伴山堂

(耿建华 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新闻推荐

中心医院头颈血管外科荣获“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称号 精品特色专科建设有了新突破

本报12月16日讯(记者吕增霞)“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将打造60个左右的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建设一批在该专科领域内达...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