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大师何岩: 让每一件陶瓷作品都能“讲故事”
APEC宴会专用瓷器“国彩天姿”、国庆六十周年国家用瓷、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脑系列用瓷,这些面向世界的中国创意全部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艺术设计总监何岩。
自1970年从事陶瓷制作以来,何岩和他的团队把土与火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一个个经典,彰显了大国工匠的风采。
何岩正在精雕细琢他的陶瓷作品。
本报记者陈玮
做陶瓷
要有自己的文化
何岩1970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山东淄川陶瓷厂,开始学习研究大型陶瓷的造型与装饰,开始他只是做盛水用的大缸,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渐渐跟着师傅学习陶瓷制作技艺和设计。
那时工厂的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何岩就把自己关在集体宿舍里画人物素描及静物写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从制作大缸的粗陶,到把粗陶艺术化的园林陶瓷,再到精细的人物雕塑,以及现在的日用瓷,何岩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研究新的领域。
“任何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实与虚空间美的结合,实际上有作者的哲学思想在里面。”1985年至1986年,何岩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学习,师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张得蒂研修雕塑艺术,成为山东园林陶瓷的创始人之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有了新的领悟:“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做出来的就是什么东西。”
以后每做一件作品,何岩都努力去推敲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故事,挖掘人物的心理。当吴晗像在清华大学竖立时,吴晗的家人为之深深感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出差路过时,我还特意去看一下,留个影。”这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创作。
“做陶瓷,要有自己的文化在里面,照搬别人的东西,是打动不了你的客人的。”何岩说。
精益求精
一个壶把改了七八遍
在华光陶瓷陈列馆,何岩制作的每一套器具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每件作品都用独特的设计来讲述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其中,有一套经典的咖啡具设计,白色光滑的骨瓷配上蓝色的纹路,典雅而庄重,线条流畅而又美观。这是何岩在刚上任华光陶瓷总设计师时的作品,名为“长江咖啡具”,奠定着华光陶瓷创作的基础。何岩甚至把这套餐具作为了自己的头像,在他看来,这是他最基础的设计理念。“设计日用瓷我一直遵循三个原则,实用、经济和美观,实用是第一位的。”
“陶瓷壶首先要保证它好用,壶嘴出水必须要流畅,稍一更改,可能就影响客户的使用。壶嘴不能变,就在这个壶把上做文章,原先是两个点接触,我改造成三个点,与壶体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原则要求十分精细的细节创作,仅仅一个壶把,就做了七八遍才达到何岩的要求。这套长江咖啡具获得了国际博览会大奖,销往欧洲、美洲。
不创新
就不是合格的工匠
“设计不创新,尽管技艺再精湛,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工匠。”这是何岩常说的话。
他在上世纪90年代设计出的茶具,一直到今天都在进行着不断的修改。然而,他发现,每当自己设计的作品受欢迎,市场上就会有其他跟风的作品出现,甚至有一些跟自己的设计几乎一模一样。
何岩认为,抄袭、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不少地区的日用瓷设计,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代工为例,我到国外的高端商场,发现很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或日用陶瓷都是国外的商标,可生产者却是自己的国家。”何岩说,我们不少日用瓷生产厂家依靠给国外做代工赚取经济效益,无法形成自己的创新设计,也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品牌。
何岩之所以屡屡在日用瓷的国际大赛中获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在造型设计中不断追求着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地遵循一个原则。
目前,何岩的创新工作室有四十多个徒弟,有5位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有7位成为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还有十几位成为淄博市陶瓷艺术大师和市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在这些徒弟创作的作品中有的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创新工作室老、中、青结合梯次结构科学有序,2018年被全国总工会命名“全国工人先锋号”。
新闻推荐
近日,首届慈孝中华高峰论坛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论坛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为主题,向社会各界发起“中华慈孝文化...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