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生活更“有感” 记涛雒镇下元一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
本报记者 姚彩虹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时年22岁的黄庆林怎么也不会想到,日后,借助这股拂面春风,他会带领下元一村的百姓乘势而为、逆势而上,让穷山恶水的小山村一次又一次华丽转身,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等殊荣。
下元一村旧村址位于东港区涛雒镇西南部天台山脚下,195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00亩山地上,饱尝吃水难、行路苦。
“那个路连个自行车没法骑,吃水全靠半夜排队从泉沟里刮,村里的男青年娶媳妇都是难题,一听说是下元一村的,人家都不多看一眼。”70岁的秦玉山回忆道。
“宁进圈牛汪,不进下元庄。”面对这一真实写照,上任不久的黄庆林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搬迁。
“要变化、要发展,我们首先得解放思想。”面对上千万的房屋建设费,以及16万财政赤字的现状,黄庆林没有退缩,他首先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瞄向了村里的砖窑。
村里有一处砖窑,交由他人承包,每年租金8万元。可承包商年年拖欠租金,集体收益严重受损。艰难地收齐了往年拖欠的承包租金后,黄庆林又干了一件轰动十里八村的新鲜事———对砖窑重新招标。
招标当天,原承包方纠集人员围堵村大院,黄庆林和“两委”成员毫不退缩,硬是把招标进行到底。得益于前期到青岛、潍坊等多地考察宣传,砖窑租金居然翻了10倍多,以每年81万的价格成交,而且是现金结账。
村民眼里的许多“不可能”,被黄庆林一件件地变成了现实。到各个部门跑政策、争资金……短短七个月零两天,一个崭新的下元一村展现在众人面前:白墙红瓦、绿树环绕,2幢办公楼、148幢二层居民楼、48户平房,超市、幼儿园、卫生室、便民服务室、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
“从兔子不拉屎的半山腰到现在的新楼房,变化太大,想都不敢想,这得感谢老黄。”面对村民的称赞,黄庆林总是说:“这是党的政策好,我们才能住上好房子。”
祖祖辈辈盼望的安居梦成为了现实,但善于思考、探索的黄庆林并没有就此止步。“乡村要振兴,就得找准特色产业发力。”
在旧村复垦的600亩土地上,黄庆林带领村民做起了“大文章”———叫响“下元青”有机绿茶品牌,并取得QS认证和绿色商标;1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稻1000亩,获得了“涛雒大米”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下元一村农业生态观光园,引导村民发展桃树、杏树、核桃等特色产业种植,每年可为集体增收30余万元。2014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采石场原址建设茶文化综合楼,对老村8套旧房进行民宿化改造,目前已有50多家农户报名发展乡村旅游……
更大的机遇在2016年。日照市头号重点旅游项目———投资上百亿元的“东方太阳城”落址天台山,仅土地、山场租赁一项,就使下元一村集体收入每年增收100余万元。
赢得“金凤凰”栖息,在村民看来,这主要得益于数十年来黄庆林一直坚守的理念———“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才能汇聚起金山银山。”
早在2001年,为了保护天台山上1600多亩被村民“瓜分”干净的山场,黄庆林做了一件直到现在都让周边村民津津乐道的事———回收山场。
“砍树,放羊,还有炸山取石的,整个山场满目疮痍,看着让人心疼。”说起那时的情景,黄庆林仍有些许感慨。顶着被谩骂、被贴“小字报”,甚至人身威胁的压力,2003年,在黄庆林和村“两委”的坚持下,被侵占的林场悉数收回。
紧接着,下元一村开启了修复生态之路。没有机械,他们就用铁锹、锄头、扁担;没有树苗,他们就发动党员干部捐款买、向林业部门申请扶持。
据当地林业部门统计,下元一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100%,村庄林木覆盖率达85%以上。为了让树木在旱季“喝上水”,黄庆林带领村民定点、运料、放线,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成为日照市的典范。
如今,集旅游服务中心、会议办公、党建中心、村史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礼堂已经建成,民宿客栈供不应求,采摘、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态、产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下元一村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
山美、水美、人更美,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下元一村已渐入佳境。站在文化礼堂里眺望郁郁葱葱的天台山,黄庆林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依托“绿色发展”引擎,让村庄更宜居宜业,让百姓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推荐
刘一闻先生以篆刻名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清隽雅秀印风驰名印坛,石开先生称其“被公认为典雅文秀的典型”,胡传海先生言其为...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