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薛中锐:心中有大众,艺术有乾坤

山东商报 2018-11-27 10:02 大字

今年81岁的薛中锐依旧气度非凡,沉稳厚重之中又有俊逸之气今年81岁的薛中锐依旧气度非凡,沉稳厚重之中又有俊逸之气薛中锐身上有很多标签,演员、说书人、朗诵表演艺术家、话剧演员、影视演员、剧作者、教授……每一个标签都熠熠发光。从1955年至今,他始终坚持走在文学、艺术的路上,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打破了许多“可能性”的限制,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和影视角色,同时,也完成了从创作到表演、从理论到实践、从表演到教学的无数个转变。今年81岁的他,依旧繁忙,不固步自封,不停下脚步,每一步依旧扎实,每一步都要对得起观众。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文/记者焦腾图/记者王晓峰

演员薛中锐

“说来话长。”说起自己的艺术生涯,薛中锐微笑着喟叹。

记者面前的薛中锐先生,发已花白,年至耄耋,依旧气度非凡,沉稳、厚重之中又有俊逸之气,这会让人觉得恍惚,面前的老先生竟是“首辅大臣索额图”,是十五志于学的“布衣孔子”?

这样的缓静沉稳之风,自与数十年的积累沉淀有关。若再追溯,则源自幼年。1937年,薛中锐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请了私塾先生,为他们讲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渐渐地,薛中锐对文学产生兴趣。而父亲为了锻炼薛中锐,也曾坚持每晚让薛中锐给他读报纸。这些经历,都为薛中锐以后的文学素养及台词功底打下基础。

19岁时,薛中锐考中央戏剧学院不得,最后进入山东省话剧院。就这样,演了一辈子话剧。薛中锐的话剧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悭吝人》《决战》《沉浮》《苏丹与皇帝》《基度山恩仇记》《布衣孔子》等等,每一个人物均生动鲜明。在上世纪60年代初,便已是省话剧院的台柱。那时的艺术家们,对每一个角色都异常诚挚谦恭,艺术来源于生活,他们就扎根于生活。

相比之下,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难度则稍高。“《布衣孔子》就是一个非常难的话剧。当时,他们找到我,我真的不敢演。”为了表演好孔子,薛中锐开始阅读经典、查资料,从《史记》到《论语》,在史籍中感知孔子的灵魂。两个月后,薛中锐胸有成竹,告诉导演,“现在行了,我可以接了。”

薛中锐先后于1989年、1997年、2009年三次在话剧《布衣孔子》中饰演孔子,《布衣孔子》也成为话剧中的经典,并因此获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薛中锐回忆,当年曾在北京连演40场,盛况前所未有,观众们站起来鼓掌长达十分钟。

薛中锐另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是在电视剧的舞台上塑造的“索额图”。上世纪80年代,影视业蓬勃发展。薛中锐也出演了众多影视作品,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王朝》《北魏冯太后》《鹿鼎记》《苏东坡》《郑和下西洋》《杨光的夏天》等等,薛中锐共拍过20余部电视剧,以出演知识分子、干部、大臣类角色居多。

那个年代的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认真与执着的态度上。每天晚上演出完后,都会公布第二天要拍摄的内容,薛中锐会提前将台词背好。“有时台词特别多,就熬到凌晨一二点钟,甚至不睡觉,否则第二天拍摄的时候,台词记不住,你不能让全场人等你啊。背完台词还要把人物勾画出来,表演时才会有的放矢。”

“表演要永远对得起观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薛中锐说。

说书人薛中锐

作为山东乃至中国第一代说书人代表,薛中锐影响了一代人,在那个娱乐并不发达的年代,薛中锐的说书曾产生过万人空巷的盛况。

提及曾经说过的小说,薛中锐如数家珍:“《民兵爆炸队》《烈火金刚》《连心锁》《林海雪原》《渔岛怒潮》《大刀记》《霞岛》《鸦片战争演义》……三个月一本书,从1955年开始,一直说了20多年。当时老百姓和现在不一样,没有这么多娱乐,没有这么多文化生活,就只是广播。”

不过,除了年代的原因,薛中锐说书能打动人心,可不仅仅是因为“声情并茂”。“每次说一本书前,都要做很久的案头工作。像在《大刀记》录制之前,我就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去作者郭澄清家,与他坐在小炕桌上面对面地谈心。了解到作者的家世、家人的生活状态、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还有日本人是如何破坏他的家乡等情况。”薛中锐说,只有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才能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声音设计。

“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七八个,就得设计七八个人的声音,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有不同的特点。”此外,说书还得懂点口技。“《大刀记》中有个情节。梁永生要去杀日本人,在房间里磨刀。磨刀是什么声音呢?在录制的头一天晚上,我就找了一块砖头,拿家里的菜刀,沾上水开始磨。这样,对于磨刀的声音才明白应是如何。”薛中锐表示,说小说必须要有生活,去亲身试验,才能让观众听着像。

薛中锐的小说广播获得收获的不只是省内的粉丝,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听薛中锐的说书长大”“一个人撑起一台戏”,很多人如此评价。

朗诵家薛中锐

前段时间,薛中锐举办了个人及弟子的朗诵会,现场朗诵了《红高粱》以及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饱满的情绪及节奏感将观众带到情境中。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薛中锐获得了中国朗诵艺术最高奖——“声震寰宇”朗诵艺术贡献奖。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薛中锐至今仍旧是信手拈来。“剧院的院长曾问,你怎么能背得下来那么多呢?其实,我是从小看书以及演出当中积累下来的。”据薛老介绍,他十二三岁时在北京舅舅家住,特别喜欢听喇叭上播放的袁阔如评书,当时就注意听评书大师怎么用嗓。

对于“朗诵”这件事的目的,薛中锐用一句话总结,“说书唱戏劝人方”。“教育听众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些什么事。所以,我对朗诵的理解不是随便念一段文字,而是要有真情实感。朗诵的内容必须背下来,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只有朗诵者自己感动了,观众才能感动。”

现在朗诵很热门,到处都在朗诵。薛中锐变得更加忙碌。“11月底,我要到山西运城参加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全国著名演员朗诵会。如果让我自己准备朗诵内容,我就直接在自己积累之中挑选了。”

81岁的薛中锐笑称,自己至今能脱稿在台上演一个多小时。

前进与坚守

作为从抗战时期走过来的艺术家,薛中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发展颇有感触。他表示:“改革开放就是前进,个人也要前进。”正如文学艺术作品,《决战》《沉浮》《命运》到北京剧院演出,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这说明艺术与时代是合拍的。提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文艺界的变与不变,薛中锐坦言:“改革开放以后迎来文学艺术最好的日子,上至古人,下至想像都能写。空间更宽阔,内容丰富博大了。”

不过,在任何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心里都必须装着人民大众。“我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谢晋《天云山传奇》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反映了普通人的苦乐,歌颂了人民大众心中的美,是真善美的结晶。谢晋导演非常同意这个观点。这是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做的。如果他心里不装着百姓,自以为高雅,老百姓不买你的账,哪里会成功呢?”薛中锐说。

如今,薛中锐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闲暇时看书、写字,还要看电脑,了解世界大事。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要出四本书,剧本集、论文和诗歌集、朗诵艺术、自传。我现在在整理和修改第三、四本。对于朗诵艺术,仍在不断地更新和学习着。虽然退休也比较忙,忙就忙在为听众做些能做的事。”

“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不要跟社会脱节,尽量地自力更生。其实,在历史的洪流中向前奔是快乐的,停下来反而是难过的。”薛中锐说。

时间永远在前进,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会被时间淘汰。面对60年的艺术生涯,薛中锐说:“自己的工作要被人民群众承认,就是好样的。人民大众公认的艺术,才是艺术。”

新闻推荐

有一种力量是荒滩拔起南疆红枣市场 日照港集团发挥国有企业援疆龙头作用探析

本报记者徐腾2011年5月,汲生军带着日照港集团的重托,带着对援疆事业的责任,从风景优美的黄海之滨,带队奔赴西部边陲...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