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一战”华工:走出百年遗忘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1-16 07:00 大字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一战”华工青铜纪念雕像。

德永健 /视觉中国

11月11日,巴黎,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官方仪式上,华裔少女用中文朗读“一战”华工书信。李洋/视觉中国

1917年,法国布洛涅的华工。视觉中国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始知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矣!此何日也?记与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也。——顾杏卿

11月11日,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百年纪念仪式的法、美、俄、英、德等全球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或高级代表,共同聆听一位华裔女孩用中文朗读一封百年前同样用中文写就的信件——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始知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矣!此何日也?记与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也。”

这封信的作者,时年23岁的顾杏卿,是“一战”中远赴欧洲的14万中国劳工(又称“华工”)的一份子。

在“一战”后长达百年的历史中,14万曾经的“一战”赴欧华工遭遇了长期的遗忘——尽管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所幸的是,近年来,从学术界到政界,从东方到西方,华工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受到认可,纪念华工的活动受到更多人关注。

“困苦咸尝,艰辛毕遇”

1914年至1918年“一战”期间,欧洲各参战国人员伤亡巨大,法英两国分别于1915年、1916年提出希望从中国引进劳工,从事后勤工作。

这一想法与当时中国政府的“以工代兵”的参战计划不谋而合。

整个“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先后招募华工约14万人,其中9.6万人隶属英军中国劳工旅,4万多人归法军指挥,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

应召华工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两省,也有部分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肃等地。

在出发前,华工们签署了非战斗合同,从事的工作从人力运输、武器搬运、枪弹制造到工事修筑、战场清理,甚至还有拆除未爆炸弹等较危险的工作,此外有少数人从事铆接、发动机修理等技术性工作。

抵达欧洲后,华工面临着异常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时人记载称“困苦咸尝,艰辛毕遇”。

他们住在破旧的营房里,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0小时,每年只有春节一天假期。

欧洲大陆战场上的华工,更是直接身处战争无时不在的死亡威胁中。

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华工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就连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也忍不住感慨:“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但对很多华工来说,他们的工作并未结束,要继续留下清理伤痕累累、满是未爆地雷和其他遗留危险物的战场。

当这一切都终于结束,大部分华工返回了故土,还有一些人继续以劳工的身份留在欧洲,并与当地人组建家庭,成为欧洲华人社会的重要一分子。

2002年,法国最后一名华工朱桂生,以106岁高龄在拉罗谢尔市逝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他们的能力令人惊讶”

14万“一战”赴欧华工,为招募他们的英法等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也为当时弱小落后的中国在剧烈变革的国际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本由英国军方1918年编写的《关于华工的信息》的小册子说,华工“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如果管理得当,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人……他们的能力令人惊讶。”

“一战”华工的权威专家、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认为,“因为华工,中国让英法等国免于人力资源破产的风险。他们参与拯救西方文明,向世界展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愿景和能力。同时,中国由此可以向德国宣战,名正言顺地成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主持中国公道。”

贡献的背后,是华工们流血流汗的艰辛付出,甚至是生命的牺牲。据英法两国官方统计,大战期间共有约3500名华工因各种原因去世。而据民间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一战”期间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人数在2万上下。

但是,“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同为胜利方协约国阵营的中国利益被出卖,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巨大愤怒。

对归国“一战”华工群体而言,这样的背叛造成了加倍的伤害——他们的牺牲突然变得不知所谓,有人从此不愿再提及这样一段意义晦暗的人生经历,甚至有人在特殊历史年代中为“自证清白”而选择自杀。

在华工们流血流汗甚至留下生命的欧洲,他们同样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近百年。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去年播放的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向世人揭示了华工在“一战”后的欧洲遭遇的不公——

一战结束的三周前,一幅名为《战争的圣殿》的巨画在巴黎公开展出。这幅画作构思于1914年,描绘了法国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但在画作即将完成的1917年,美国参战了。为了在画中加上美国人,创作者将原画中的中国劳工旅抹去,换成了美国人;

一战结束后,英军曾在比利时举行战胜国运动会,虽然华工受邀参加,但会场却唯独没有代表中国的旗帜;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无理指责中国对“一战”毫无贡献,“未花一先令,未死一个人”;

英国全国各地建立了6万多座“一战”纪念碑,其中包括战马、军犬、鸽子甚至对手德国军人的纪念碑,但却没有一座是纪念华工的……

“爷爷,我该怎样祭奠远在法国的您”

11月12日,巴黎鲍德力古公园,由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和巴黎十三区政府共同举办“一战”百年华工追思活动。

举行纪念活动的鲍德力古公园中,有一尊建于1998年的“一战”华工纪念碑,是“一战”停战80周年之际,经法国政府批准、由巴黎13区华侨华人筹款推动设立。

在法国索姆省博朗古村的华工墓地,100百年前葬身于此的华工毕粹德“等”来了后人的第三次祭拜。

为了找到毕粹德的最终归宿,他的儿子、孙女、重孙女三代人努力了90年。

2007年的清明节,毕粹德的孙女程玲在山东当地的报纸上发文,吐露了整个家族的心愿,文中写道“爷爷,我该怎样祭奠远在法国的您?”

一年后,在英法两国有关机构的帮助下,这个跨越四代人、两大洲的家族梦终于获得了圆满。

在毕粹德的墓前,60岁的程玲摆上家乡的烟酒、点心、冬枣、高粱饴、芝麻饼,烧纸、点香、磕头,口中不断默念——程玲一家用家乡最传统的方式,告慰从未谋面的爷爷。

去年11月,欧洲首座“一战”华工雕像在比利时波普林格市揭幕;英国也在纪念“一战”停战99周年的正式活动中首次纪念“一战”华工;今年9月,“一战”华工雕像在巴黎里昂火车站落成……

2018年初,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向“一战”赴法华工致敬,表示“在这苦难的时刻,他们是我们的兄弟”。

在波普林格市“一战”华工雕像揭幕式上,市长德雅盖在致辞中说:“‘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新闻推荐

用二十年打造了一所民办名校 山东英才学院谱写别样“春天的故事”

本报记者尹明亮校长见证高教改革四十年在山东英才学院校园的一面墙上,一首《春天的故事》已经镌...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