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奉献 护佑心灵健康40年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改革开放40年纪实
本报记者焦守广
通讯员李波陈为民
门诊量从3万到24万
服务范围覆盖全省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54年,原名山东省精神病院,1956年开始收治病人。1992年更名为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成立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2万余平米的现代化门诊医技综合大楼启用、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牵头组建山东省精神卫生专科联盟……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在改革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瞩目成就。
改革开放前,医院仅有4间病房,300张床位,年门诊量不足3万,经过40年的拼搏奋斗,医院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现已发展成为集山东省心理咨询中心、山东省精神医学研究所、山东省戒酒戒毒中心、山东大学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一体,临床医技科室30余个,住院床位800余张,年门诊量24万余人,服务范围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省级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目前,该中心拥有省内知名专家5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0余人,兼职教授、副教授20余人。现有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学2个省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1个省级精神病学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精神特色专科。
值得一提的是,由该中心牵头组织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特别是自1984年起,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省范围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此后,每10年开展一次,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中心获得复旦大学全国最佳精神专科排行十佳提名,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位列第三,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互联网医院影响力排名在精神心理科中列第八位。多次荣获“省直文明单位”、“中国公立医院服务创新先进单位”、“全省十佳诚信医院”等荣誉称号。
形成3大专业特色
打造“全国一流”
下一步,该中心将以“双创双提双满意”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心身与睡眠等特色门诊建设,建立精神药物治疗安全监测体系,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训练基地、心理危机干预基地和教学科研与实践基地建设。利用远程医疗等手段,发挥心理治疗优势,开展心理查体和心理咨询服务。完成急、慢分治病房的建立,发挥VIP特色病房功能。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结合远程会诊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优化预约诊疗,及时发布精神卫生资讯和就医指南。充分发挥“齐鲁精神卫生专科联盟”作用,推动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水平提升。
该中心还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院规模,加强人才培养,扩大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增强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实现“12345”的总体目标。最终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具体来讲,“1”是打造1个“中心”:“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医疗区域中心;“2”是建立完善2个“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3”是形成3大专业“特色”:精神科疑难危急重症诊治特色、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特色、精神疾病社会防治特色;“4”是完成4项“重点建设”: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高等院校教育平台建设、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中心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5”是巩固和加强5大“特色业务”:扩大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业务、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康复和医养结合项目、建立完善VIP睡眠障碍诊疗项目、加强和完善物质依赖治疗康复业务、加强和完善儿童精神心理治疗康复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对于省精神卫生中心有着格外厚重而不平凡的意义——这是在改革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的40年;这是有小到大、由弱变强的40年;这是坚持“诚信敬业、创新奉献”之文化精神,护佑百姓心灵健康的40年;这是不断跨越医学高峰,打造一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40年。
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省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在精神卫生领域承担着重要角色。
从4间病房,年门诊量不足3万人,到现在的800余张床位,年门诊量24万余人,经过40年的风雨洗礼,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在改革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如今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向着“全国一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宏伟目标迈进。谈起中心的发展历程,省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汝展如数家珍。
走进社区,为基层群众送健康。
新闻推荐
用二十年打造了一所民办名校 山东英才学院谱写别样“春天的故事”
本报记者尹明亮校长见证高教改革四十年在山东英才学院校园的一面墙上,一首《春天的故事》已经镌...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