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继梅兰芳、李玉茹后,再次将《贵妃醉酒》带出国门 “花衫”名家王芙苓:一直在修行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事艺术事业,也不是所有搞艺术的人都能被大众称为艺术家。正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一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它印证了京剧名角程蝶衣对京剧艺术如痴如醉的态度。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芙苓也是如此,对京剧如痴,对梅派如醉。自十岁学戏起,便自立自强、苦学苦练、沉心打磨,得以享誉海外。从艺58年之久的她说:“对于德行和京剧艺术,我一直都在修行的路上。”文/图记者焦腾
十岁学戏,终成“花衫”
在王芙苓的家里,有一张无比珍贵的黑白照片,这张拍摄于1961年的照片记录了山东戏曲学校京剧班上课的一幕。关校长坐在最前方教授《王宝钏》,同学两两成桌分散坐在下面,正中间是王芙苓。清秀、灵动的她一边认真地跟随老师哼唱,一边打着拍子。
今已68岁的王芙苓再次看到这张照片时,依旧很兴奋。“1960年,十岁的我被山东省戏曲学校的关校长特招到京剧班学习京剧。这张照片就是在1961年上半年拍摄的。”王芙苓说。岁月对她还是友好的,白驹过隙的几十年积淀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气质。
“我是济宁人,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是工人。他们的思想特别超前和开放,母亲用工资送我去读济宁的第一所幼儿园。我在幼儿园学唱歌、跳舞、主持,毫不惧场,让母亲和老师又惊又喜。”王芙苓回忆。
那年,懵懵懂懂的十岁小姑娘背着小行囊、坐上火车来到济南,开启了一生的艺术之路。据王芙苓回忆,初入学校的她十分不习惯,京剧班的同学们大多是戏曲世家或者有些功底,只有她是一张白纸。
虽然王芙苓有点自卑,但她更加要强。“学戏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吃不饱,还要每天练习下腰、踢腿,经常累得眼冒金星,但我还是坚持着。”王芙苓回忆,“还记得当时穆静娴老师教我们《秋江》《凤还巢》《断桥》《二进宫》等很多剧目,一字一句、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非常细致认真。”
王芙苓在戏校的课程包括剧目、乐理课、武功、把子功、基本功等,繁琐又厚重。王芙苓先后学习了多个行当,学完青衣学花旦,平时还跟学刀马旦的同学们练功。六年的“苦学苦练苦研究”,让王芙苓将青衣的沉静端庄、花旦的活泼灵巧、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体,成为唱、念、做、打并重的京剧花衫演员。
将《贵妃醉酒》带出国门的第三人
1966年,王芙苓离开戏校的“象牙塔”,进入社会实战。
“我在青岛市京剧团演了四年,出演过《红灯记》的李铁梅,《智取威虎山》的小常宝等角色。后来,我随着《红嫂》剧组到北京,向中国京剧院、中国舞剧院的演员们学习京剧和其他艺术。”一年多的“进京修炼”让王芙苓接触了更“先锋”“科学”的表演方法和技巧,学习和接受能力超强的她对京剧艺术的唱腔和表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1970年,王芙苓再次回到济南,进入山东省京剧院,演主角,也演配角,开始了在全国各地汇演、巡演的艺术生涯。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农村演出,冬天的雪花在天上飘,我在台上演,观众就在台下。强度最高的时候一天会演四场,这样的密集度和强度在山东省京剧院是几乎没有过的。”
王芙苓最难以忘记的还有冬天巡演带给她的一生“印记”,比如,密集演出后的满身大汗与冬夜中潮湿被褥的“融合”让王芙苓的腿偶尔有些小疼痛。
“我自认为是个‘事业型’的人,工作时每天早早起床练功,即便我没有表演安排时也不间断地练,争取把戏唱到最好。”这也是王芙苓后来总在剧院演出“危机”时刻成功救场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巡演中,我救场演了《大保国》《二进宫》等剧目。”实际上,王芙苓很多次演出都是被临时派出,如,《大探二》《萧皇后》《龙凤呈祥》等剧目。
有趣的是,雄厚的艺术实力不仅让王芙苓成功“救火”,还为她争取到出国演出的机会,并因此享誉海外。
这个剧目正是曾轰动国际的梅派京剧《贵妃醉酒》。而王芙苓成为当时继梅兰芳、李玉茹后的第三位将京剧《贵妃醉酒》带出国门的演员。
“1982年,我随中国京剧团到新加坡演出。此前定下演两出戏,一是《秋江》,二是《贵妃醉酒》。因为某些原因《秋江》没能如期上演,但《贵妃醉酒》同样受到了观众的喜欢。”王芙苓说。
据王芙苓的丈夫孙培才介绍,当时新加坡和周边国家的华人听说了第一天演出的盛况,很多人第二天坐飞机赶来听戏,只得又为大家唱了一出,这是计划之外的。
王芙苓表演的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究竟有何魔力呢?“《贵妃醉酒》是我的老师张春秋教给我的。这出戏要求唱做并重,尤其是醉酒时高难度的腿功、腰功。”再翻看当年轰动一时的《贵妃醉酒》的剧照,王芙苓扮相华美,眼神有戏,举手投足间的贵妃姿态一览无余。
“当时,我对火和不火没有概念。鲁华师兄曾告诉我,我是第三个将《贵妃醉酒》带出国门的。”实际上,王芙苓在国际舞台上之所以能够大放异彩,不仅是因科班出身的牢固功底,更是因为她对艺术的认真、表演的敬畏以及她对艺术“时刻准备着”的心态。
对于德、艺,一直在修行
1976年,王芙苓生下孩子39天后便工作了。“那时,我去北京学习,恰巧看到纪录片《动物世界》,片中的画面让我联想到自己刚送回老家的儿子,心里那个难受啊。”直至现在,王芙苓提及当初为工作把儿子送回老家,声音仍旧哽咽,眼神写满愧疚。
所幸的是,王芙苓为儿子做了好榜样。王芙苓介绍,同年,她在北京遇到了李炳淑老师和很多前辈们,他们对1965年华东汇演《前沿人家》中她所反串的角色印象很好,同时也对她提出建议,希望她一定要深入研究发声、唱腔技巧。
提及京剧梅派艺术大师对王芙苓的帮助和培养,梅葆玖是绕不开的人物之一。“梅老师对我的帮助极其大,梅老师给我非常多珍贵的、甚至还没有公开的戏曲资料。每次我到北京或梅老师来济南,我都会去找他,梅老师得空还传授给我梅派的精髓。”
王芙苓没有辜负前辈的期望。她曾与多位大师合作演出,与老师张春秋合作《红灯照》;与方荣翔合作《铡美案》《姚期》;与李慧芳合作《上天台》;与李丽芳合作《吕布戏貂蝉》;与殷宝忠合作《红鬃烈马》等。王芙苓至今十分感激这些在她艺术路上给予帮助的老师们,以至现今退休多年,她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贵妃醉酒》《秋江》《王宝钏》《凤还巢》《霸王别姬》《龙凤呈祥》《大探二》《四郎探母》《断桥》《李慧娘》《三请樊梨花》……王芙苓诸多经典剧目在2005年后得以变换展示平台,开始在讲台上再次高唱。
“2005年,我退休之后就被3所老年大学聘请去教学了,教了千余名学生了。把研究了一辈子的科学发声方法和唱腔技巧全部都教给学生们,不求任何回报。”王芙苓说,曾接受戏校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以及社会各界前辈、老师的指导,如今,她也要和老师们一样,留守在济南这片土地上,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学生。2017年,王芙苓在山东老年大学教课的视频片段被校长作为展现山东老年人风采的样例带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王芙苓的京剧表演、艺术风采再一次震惊了世界舞台。
从最初的戏校学戏、剧团演戏、北上“进修”、回济积淀、国内外巡演,再到退休教学,王芙苓经历过各种挫折,但她从未停下“钻研”和“修行”的步伐。68岁的王芙苓还是像1960年那个背着小背包初到济南的十岁小女孩一般,要强、专注、认真。记者问她:“您为什么还如此拼?”
“不忘初心,艺无止境。”王芙苓顿了一下又说:“对于德、艺,我还在修行。”
新闻推荐
11月6日,上海黄浦区,笔者走访了许多家庭,发现水质特别好,优于传统的大桶水。生喝直饮甘甜可口,如同天然的山泉水,烧开没有任何...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