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一个江湖

兰州日报 2018-10-31 03:46 大字

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著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感恩他为我们留下一个江湖!

金庸先生祖父查文清,是金庸极为敬重的长辈,查老先生是光绪朝的进士。这个进士功名,其稀缺程度不是当今名校大学毕业生能比的。金庸先生的家教到底有多好?这样的家教背后又需要什么样的家世支撑?

金庸把玩的雕版有多珍贵

1924年,金庸出生在这样一座大宅院中:“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3个大字周围有9条金龙作装饰。”

金庸得意地向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说:“查文清先生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有数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为我们堂兄弟的玩具)。”

现代人看到金庸小时候拿家里的雕版当玩具,只是在感慨查家的文化底蕴,却不知道支撑这文化底蕴的是怎样的经济实力。在宣统初年,湖南的刻字工每刻100字要领取130文报酬,线装书一卷没多少页,但刻字工一卷书刻下来挣好几两银子是毫无问题的。若以米价折算,这些刻字工的千字报酬甚至不比当今签约作家的稿费低多少。

搜书、藏书同样是花钱的营生。查文清老先生当年的藏书和搜集的诗稿,价值超过万两白银也不足为奇,要知道,清代因“永不加赋”,在许多小县一年的地丁银也仅仅收取一万多两。也就是说,金庸家为了藏书、看书、刻书的开销,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金庸家里有多富裕

金庸的家庭为何如此有钱?这就要从海宁查家的祖上说起了。海宁查家号称“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因科举功名太盛,所以查家的经商才能反而不为人知,其实查家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早在明中叶,查家已经取得了官营盐商的资格。明末清初,查家有一支北上进入京郊宛平,并在海宁查家的帮衬之下,也涉足了长芦盐场的经营,这支宛平查氏很快也兴盛起来,成为京城中人尽皆知的大富豪。

查家经营长芦盐场数10年,养活了查家族人不下数千。此外,查家还经营当铺、商铺、丝绸,也都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主人公陈家洛的眼光,详细描写了皇帝对海宁大家族的恩宠。这种皇帝题匾、题诗,在金庸旧居中随处可见,正是査氏家族曾亲身享受过的荣耀。

“査”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76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便姓了“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査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经朋友介绍,査瑜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不久,査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从迁居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有名的“文宦之家”。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査一帖”,只要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

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超过300人,进入全盛时期。十余人考取进士,5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査嗣琏)、查嗣瑮、查嗣庭更是亲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査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查舁(音同“鱼”)陪皇帝在南书房念书,成为康熙近侍,康熙亲笔题写了“澹远堂”的匾额赐予他,并赐予一副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寥寥十余字,勾勒出康熙对査家的盛赞。

如今有文人也有实业家

到了近现代,査家全面复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既有诗人查良铮(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还有“纺织大王”查济民。

第十九代的查济民出生于1914年,少年时就对纺织工业有浓厚兴趣。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纺织工业是大有出路的。他从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毕业,历任常州、重庆、上海等地纺织染厂的工程师、厂长、经理。1947年秋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不仅是一名实

业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1992年,他担任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在《基本法》草案出台、香港回归等众多历史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荣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更难能可贵的是,査氏的家族亲情在查济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以后,查济民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他在海宁筹建纺织企业,建起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厂。查济民90岁高龄时,还主持重修査氏家谱,连接起了断裂百年的家族史。

在近代文坛,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70多年后,金庸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

□本报综合新华网、搜狐网消息

新闻推荐

潍日高速下月初正式通车

□栗晟皓张守军报道10月23日,潍日高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潍日高速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全长186公里,由滨海连...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