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寻天道 通玄达微 接地气 破篱生辉 《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介评

淄博日报 2018-10-20 01:01 大字

□宫源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宋力教授所著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青绿山水艺术研究》一书,近日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五章,另有结语、附录、后记等内容。“附录”包含“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卷轴作品一览表”和“青绿山水创作随想”。书中选取了历代大家的青绿山水名作;展示了作者部分青绿山水作品。可谓作者寻天道,通玄达微;接地气,破篱生辉的创新独到之作。

一、究前人之变,成一家之理。

在中国美术史论领域,对青绿山水的诸多问题,众说纷纭,各表一枝,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体系。宋力教授在分析研究了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及发展之后,以独特的视角悉心探索,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入考究。

(一)青绿山水的起始与演变。作者认为,青绿山水画从兴起、发展到兴盛,经过了一个快速完善而又长期潜流发展的过程。青绿山水的初始形态在魏晋时期出现,当时还没有完全确立其形式的历史地位。魏晋山水画,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由过去偏暖的红、黄色调,进而转为偏冷的蓝、绿色调,并成为青绿山水画的起始。它的出现,体现了民族审美志趣变迁的自然过渡。唐代,虽然确立了青绿山水画的地位,即脱离了前代对人物画的依附关系,但仍然仅为官方主导的艺术形式,尚未形成大众的艺术文化。宋代,青绿山水画出现了语言的转换及风格嬗变,是青绿山水画的转型期,深受水墨语言影响而形色完备。元代,水墨山水长足发展,而居于隐退地位的青绿山水画也透露着一种含蓄、自然的文人情趣。明、清时期,则是雅致简约的文人趣味与怪异媚俗的市民画风相融合。由于青绿山水画在历史中的形态发展和画风演变情况极其复杂,所以,对青绿山水的完整概念,一直较为模糊,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对于青绿山水画的研究,多体现为只言片语,尚无系统性。

(二)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青绿山水艺术形态的研究,有人仅注重于青绿山水的初始形态的产生原因,有人只粗略梳理了青绿山水的历史发展概况,有人局限于从施色角度论及青绿山水的表现语言,有人权且涉及到画家的一些个案创作,客观上没有接地气而求其自然因缘,主观上没有寻天道而悟其内涵。对青绿山水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乏见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突破藩篱,立意创新。面对困境,作者纵古观今,理清脉络,寻找突破。分析前人之看法,融古汲今,从我国古典山水画的审美风格入手,以青绿山水艺术的短暂辉煌和长期暗流发展为主要线索,借助画史实例、画论文献及其他史料,深入剖析青绿山水诞生于晋隋,兴盛于初唐,到中唐之后逐渐走向衰微的这一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审美风尚,以及它在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所起到的由此前侧重于“成教化、助人论”的社会政治属性,向其后更多钟情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抒写特性,并将其置于中国水墨山水画形式的对照中,分析青绿山水的历史发展动力和走向衰微的原因,进而从其艺术追求和画面特征中概括总结出青绿山水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作者认为:中国的青绿山水画,是一种从古到今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轨迹的重要绘画形式。表为工笔,内则意象。以青绿山水为研究内容,包括青绿山水在着色及颜料的运用、画面语言及审美的渗透和社会的应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变迁等方面,都是它的研究范围。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起伏的演变过程。它以独特的艺术视域和表现语言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东方审美特点的展现自然、表情达意的艺术途径。对于画家,既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其独具的研究体系,又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技能,用以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进而形成个人风格,得到社会认可。宋力教授致力于青绿山水的研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又有创作实践的厚重功力,且已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实属现今青绿山水研究及创作领域的后起之秀。

二、心悟之至,物我合一。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诗、文、画三者,都是通过凝炼意象让观者感受意境之美。诗文的艺术特点在于用文字语言描绘意境呈现给读者,而绘画则通过物化形式和形色语言作用于人的感官与心灵,让人感知作者表现的意图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感悟,以及给予画作生命的操作过程和符号体系。所谓感悟,是作者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后的“渐悟”或“顿悟”。宋力教授在掌握了前人与今人青绿山水的研究状况之后,以独特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层面和创作风格。这就是“自己与青绿山水之间有一丝冥冥之缘,细勾慢染而气象万千,娓娓道来而渐入佳境,吻合了与生俱来的禀赋性情”。选择了“险以远,难以上手而从者寡”的艺术田园,更乐此不疲地“耕耘于斯,灌溉于斯”。为了追求这种“从者寡”的艺术境界,他二十多年倾心于青绿山水的实践,在反复地观摩与临习、写生与创作过程中,逐步深化对青绿山水的认知和感悟,有技巧手法的锤炼,有内涵意蕴的揣摩。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佳境,他借鉴诗文的意境,融入自己的画作,先后多次深入名山大川采风写生,进行天、地、人“三维”空间的艺术实践和灵与魂的深层寻觅。追求“天道、人道、画道”三者融合,进行整体考量与挖掘。“天道”即自然规律,是艺术的根源;“人道”系前人探索的思路观念和规律;“画道”指技法运作及技巧方式和功力。他的艺术理论与创新画作,既是心悟之至的内涵,又是物我合一的艺术意象。

三、探源本体与载体,形成思维整体。

青绿山水艺术研究包括本体本源论和载体生成论两个层面。本体本源论,是指以自然山川为本体本源,研究青绿山水形成的根据和依托。载体生成论,是指以纸张绢帛为承载物,以笔墨色彩构成再生图像的研究。本体研究,解决的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问题。载体研究,解决的是画面表现的技术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高与升华。本体与载体的关系是由此及彼的。由此及彼,即艺术本体到艺术载体的创作与构建,由于艺术本体的映照才形成艺术载体。只有艺术本体而无艺术家的再次创作,便无艺术载体。宋力教授架设了由青绿山水艺术本体通往其艺术载体的桥梁,探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艺术由本体过渡到载体的美学问题。生成是一种创作,即由想象变成为现实。艺术本体对艺术载体绝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创造。他进一步规范了“青绿山水”的概念内涵,而且进行艺术实践的审美创造。青绿山水“有体、有貌、有神”,即一幅画中,有天有地,有情有意。所谓“有体”是指在天地之间,有山有水有树有人。所谓“有貌”是指青绿山水有自己的独特风貌。所谓“有神”即画面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意境及其美感韵致。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古典绘画“由工到写”的形态变迁和中国传统艺术“旨在写意”的终极追求——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这是东方民族永恒追求的精神家园。任何画风和画派,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以社会背景为依托的审美追求的稳定形态。画风,是一种艺术走向,由作者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定向定势。画风即风格,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东西。宋力教授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旨在努力扭转青绿山水一味追求工细、一味追求艳丽的认识偏僻和实践局限,强化了线的变化,追求线色对比的装饰品格;强化了皴的力度,加大了笔墨的书写特性,张扬了色彩的语言气势。

四、意境深远,墨色自然,独韵其中。

作者在书中例举的青绿山水画,都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有感、有悟、有议、有论、有发,这需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有敏锐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感知力。站在高山之巅,方能“一览众山小”;与高山平行,只能这山看着那山高;处于低谷,只能仰视而无发言权。他之所以能对前人的画卷作以深入评价,是因为他站在青绿山水的较高的艺术视点,得以全面的审视和探源。

艺术的本源是天然,即自然。青绿山水画是天然与创作的结合体,它不是自然的复制,也不是自然的搬运。其中饱含着作者的观念和理想。

大凡有成就、有建树之人,都是独立思考者,而非人云亦云之人。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是由感到悟,由悟到发。感是感受,是感性的东西;悟是感悟或领悟,是由感到发的过程;发是发表自己研究和创作的成果。发前人之未发,谓之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理论的修正,二是对前人理论的发展,三是创造自己独特的认识和风格。一般说来,三个创新,都是不容易的事。唯有独到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做到。艺术世界有功底有前途的仁人志士,一是在理论上有研究,在画面上有别于他人,有艺术根底,又能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东西。宋力教授不仅在艺术史论研究上有发展和突破,填补了青绿山水艺术研究的部分空缺,而且在青绿山水画创作方面也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富有传统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画面风格。作者有怎样的理念,有什么样的艺术追求,最终都会通过作品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来。宋力教授站在青绿山水理论研究的前沿,俯视古往今来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成就,针对问题,梳理历史,凝练观点,汇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认识。

画面是一种艺术语言的集合体,它既不同于诗歌的咏诵,也不同于小说的描写。诗歌是用语言抒情达意,小说是用语言叙述塑形。而画面,则是以整体布局,深远的意境,并以其中的物象,着以不同的色调,以看似静止实则灵动的艺术形态,表达作者的思想要意,展现一个时代的形色风尚,表现人们的视觉心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画家强调写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灵感,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写其生动”的画面。在成熟的画家中,其画面构思是一种创造,既不是对景物的简单描真,也不是对环境的单纯缩写,而是选取最能体现内心意象和代表时代特色的景与物、树与人、自然与社会,而创作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感人的艺术画面。这种画面经过去伪存真,以美的形式,体现作者的艺术价值趋向,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宋力教授在本书中所体现的理论研究和画面创作,都遵循了这一规程和标准。

五、寻找前瞻性,定位创造性。

宋力教授致力于青绿山水的研究,他把东方传统自然观融入青绿山水的研究和创作之中。研究青绿,必先研究自然,青绿在自然的山水中萌生和演变,青绿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精髓。一方面,青绿山水画来自于自然界的映像,是大自然青山绿水活的运用与转化。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画代表了人们对绿水青山之美好家园的向往。任何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凭空臆造,而是自然与社会在不同艺术家头脑中的再造与重生。水平的高低与成就大小,是艺术家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果。宋力教授以自己独特的知性思维与情感体验,敏锐捕捉青绿山水的闪光点,终于找到了自己创作青绿山水的途径和方法,也深化了对青绿山水艺术的史论研究。他倾尽心力,不懈地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采风和写生,执着地寻梦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对青绿山水艺术的浓厚兴趣,一是情出于对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的崇尚和敬仰,二是对时下水墨画过分泛滥与雷同的厌烦,三是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对自然界生机勃勃、秀丽清幽的青山绿水的无限向往、崇拜与挚爱。这三点是他寻找前瞻性,在前瞻性中定位自己研究方向的动力与认知青绿山水画的前提。从主观上讲,他对青绿山水情有独钟。从客观上讲,中国画空前的变革实践及其成果经验给他强有力的启示,即工笔画已成为中国画变革前沿,契机良好,道路光明。具体体现是以传统表现技法探索工笔重彩语言在青绿山水中的再体验和再运用。他的青绿山水画,首先以浓淡分明、干湿有致的墨线,对不同的内容借助不同类型的线条突出其不同的质感,如山石的硬朗、树木的苍劲、云水的淡畅、人物的精细等,以此表现自然的质朴和人们的情愫。其次他更加重视对皴法的运用,巧渡“色不压墨”的难关。古典青绿山水画是墨线勾勒物象轮廓后平涂色彩,其画不免空洞、平板而无活的气象。他加大皴笔的力度,运用各种各样的皴擦方法,丰富山石峰峦的特性,增添画面景物的分量和墨色的力度。其三他强化了色彩的内涵与表现力。色彩是青绿山水的生命,以青绿为方向作为山水画创作的表现形式,在突出石青石绿天然石色的效果上,增添了水彩、水粉及丙烯等作为辅助颜料,增强画面色彩的纯度和饱和度。另外,他还将界画中经常出现的楼台亭阁置于青山绿水之间,以此加强工笔重彩艺术的精雕细琢,收到了工整细致、规矩缜密的视觉效果。观宋力教授的青绿山水画作,不难看到他的这些创新点。他的著述,他的画作,其共同点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看似平淡,实则巧夺天工;貌显朴素,实则大美其中。青绿山水入眼帘、浸心田,悠哉、美哉。如入山林,似进水乡,听青绿山水之语,看青绿山水之姿,观青绿山水之态,赏青绿山水之貌,独行青绿山水之风流,尽得青绿山水之俊秀。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新闻推荐

山东办理首笔电子票据再贴现线上质押业务

本报讯(记者周芳)上海票据交易所纸质商业汇票(以下简称纸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以下简称“电票”)交易融合项目10月1日上线。1...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