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浐灞史地 青门:唐诗中的送别地

西安日报 2018-09-21 05:28 大字

青门是唐代长安诗中频频出现的地名,唐人乐于吟咏的青门当指唐长安城东门,而东门外的灞桥是长安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从长安向东和东南行者皆过此地,青门与灞桥就成了东出长安的一条固定送别路线。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主题。江淹在《别赋》中发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的感叹,到了唐代,送别诗开始成熟并逐渐走向顶峰。唐朝虽然疆域辽阔,但主要行政区集中在山东和江左一带,从长安去此两地多数都要出青门。东出青门,灞桥是离京的必经之地,灞桥是青门道的终点,也是送客的最后一站,所以从青门至灞桥的路程,也就是长安送别的路程。过了灞桥,长安东去的道路趋向了东北、正东、东南三个方向,送客者于此止步,所以灞桥又名销魂桥。《三辅黄图》卷六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是关于灞桥、折柳与送别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另外,与青门、灞桥有关的唐代送别诗,较为典型的有科举落第、贬官外任等类型。落第回乡总是非常不光彩的,所以离开长安城的决定也总是做得十分艰难:“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罗邺:《落第东归》)“晚唐人集,多是未第前诗,其中非自叙无援之苦,即警他人成事之由,名场中钻营恶态,伎懻俗情,一一无不写尽。”“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高蟾:《下第出春明门》)

唐代应试举子们从到达京城,到正月或二月放榜之后,在整个备考到试完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结识很多同窗学友,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结下了较深的情谊。在科考落第之后,有人返乡,有人继续宦游,也有人继续留守京城。青门路上留下了许多送友人下第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寄托了朋友之间的劝勉安慰,流露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彼此未来的美好祝愿。

唐代京官出调外任通常意味着谪贬,“京职之不称者,乃左迁为外;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在唐代政权更迭,尤其是唐中后期奸臣当道、朋党之争、宦官作祟的政治背景下,对于从政的人来说,遭遇贬谪几乎无可避免。

越到晚唐,诗歌中的青门灞桥送别诗越显现出悲苦萧瑟的末世之音,贾岛《送罗少府归牛渚》有“楚山远色独归去,灞水空流相送回”句。李商隐《灞岸》诗云:“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随着唐王朝的没落与长安的废弃,唐代的青门灞桥送别文学在哀哭声中走向了终结。

新闻推荐

外交部举办山东全球推介活动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吴嘉林赵小羽)以“新时代的中国:新动能新山东与世界共赢”为主题的外交部第十五场省区市全球推介...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