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经典文学论坛第二十次开讲,山东作协副主席刘玉栋——写作,要对世界充满好奇

济南时报 2018-08-27 14:14 大字

刘玉栋(左)、张丽军主讲本期经典文学论坛 现场观众认真听讲 记者黄中明 摄

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充满着那个时代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深入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又打上清晰的时代印记。文学如何书写一个时代的国民的灵魂?26日上午,“经典文学论坛”再次开讲,实力派作家刘玉栋和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丽军精彩对谈,深入浅出地给读者讲述了文学与时代的相关话题。

优秀作品总是会打上时代印记

26日上午10点,由本报参与主办的“经典文学论坛”再次开讲。到今年8月份,“经典文学论坛”已经开讲两周年,这也是第20次开讲。此次开讲论坛邀请了“70后”实力派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玉栋和“70后”批评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二人以“文学如何书写‘小时代\’国民的灵魂”为题,探讨了文学与生活、文学与心灵、文学与时代。

刘玉栋是山东读者非常熟悉的资深作家,对此张丽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丽军说,刘玉栋的很多短篇小说很多都属于经典之作,尤其是他的语言独具个人魅力,从为数众多的山东作家中“杀出来”非常不容易。刘玉栋则表示,自己还是习惯称自己是一个“写作者”,因为写作完全是发自个人内心的事情。早在2000年之前,他就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不过越是发表作品,越是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的作品缺少生活和经验的沉淀,与个人内心的隐秘情感还有些疏离。”刘玉栋说,反复思量之后,他决定把笔触从青春和都市中收回来,回到故乡和童年。

在这种想法之下,刘玉栋发表了中篇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反应了1978年前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包产到户的事情。“那时候我才七八岁,深刻记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和喜悦。作为写作者,抓住了自己留在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刘玉栋说,这篇时代感很强的作品受到了多家杂志和出版社的肯定。

不只是《我们分到了土地》这篇小说,成功的作品必然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一个作家无法选择时代,时代却可以选择作家。刘玉栋举例说,比如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写出了那个时代国民灵魂的麻木,和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非常贴近小说的时代感很强;而老舍的《骆驼祥子》《龙须沟》等这样的经典作品,也表现出北京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所以,文学和时代紧密相连,一个时代的作家要尊重这个时代人民的生活。

写作者要充满激情和生命力

文学创作如何才算是成功?对此刘玉栋说,一个写作者在创作道路上要一直努力,至于成功与否不用和前辈作家相比,应该和自己比较,每一个阶段对自己的作品有所反省。在写了一系列短篇作品之后,他萌生了写长篇小说的想法。“短篇小说要求精细、精密,五脏俱全;中篇小说要讲好一个故事;而长篇小说拼的是能不能合理地展现人物命运。”刘玉栋说,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他创作了个人第一篇长篇小说《年日如草》。

张丽军教授对《年日如草》这部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这部作品算得上是“另一个版本的《平凡的世界》或者《骆驼祥子》”。张丽军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从农村来到城市,内心经历着或是欢乐或是悲哀的各种起起伏伏,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说明生活不光是阳光灿烂,也不光是狂风暴雨。刘玉栋则表示,自己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就是要把那个时代的生活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自己也是从农村出身,来到城市的大型企业,所以主人公身上有个人经验在其中。

“长篇小说的难度在于,上半部分很好写,往往到后半部分写着写着就散了,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人物的命运。”刘玉栋说,成功的长篇小说人物形象饱满,可以传达命运的力量。他在《年日如草》的主人公命运安排上,尊重了人物内心的走向,让他“顺其自然”地消失在人群中。

虽然有着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刘玉栋仍然强调“扎根”的重要性。他说,一名创作者首先要做好自己,如果创作周期有四十年,至少要用二十年来“扎根”,只有把根扎下来,才能接受土壤的滋养,吸收水分和营养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如果根扎不下来,所有创作都免谈。创作者要有“野心”,这份“野心”不是对名利的野心,而是能写出自己满意和经得起读者检验的作品的野心。所以,作家要保持创作的激情,让自己充满生命力并且朝气蓬勃,对世界的每个角落、对时代的人永远充满好奇之情。 (记者徐敏)

新闻推荐

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10月启用

本报讯做好重点项目服务工作,推动项目建设发展。8月17日,市政府党组成员,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来到山东省检验...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