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五年,践行文化复兴梦山东省会大剧院获《新闻联播》点赞
冰上芭蕾舞剧
8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报道关注消费升级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道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山东省会大剧院。央视在《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中指出“这个暑假,山东省会大剧院的演出场场爆满,越来越多的市民不仅热衷于观看演出,同时对剧院的芭蕾舞等艺术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运营5年来,山东省会大剧院不忘初心,坚持深耕文化演出市场,坚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直以来坚守在文化服务最前线。短短5年,山东省会大剧院举办各类演出及活动超过1700场,上座率达到75.6%。举办公益性演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543场,走进大剧院感受艺术熏陶的观众达15万人次。在中外艺术交流上,超过8.15万人次的中外艺术家登上大剧院舞台。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的表演团体及38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参演院团都曾经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以及著名歌唱家、舞蹈家接踵而来。先后共有100万人次的观众和游客走进这融合世界艺术和齐鲁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分享艺术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死守”艺术性,奉献经典,观众为先,创造共同记忆
5年来,剧院曾经经历过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风波。2016年维也纳施特劳斯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乐团因天气原因迫降,临时转乘火车,在演出开始前15分钟才抵达剧院;2017年遭遇最高级别暴雨预警,但为了已经购票的观众,剧院决定准时上演,这场演出创造了观众人数最低的纪录,只有19人,但没有人为这个决定后悔,就因为自始至终剧院秉持着这样的宗旨:艺术第一!观众最大!
5年来,时常能在交流中,听到观众对经典演出的片段津津乐道:音乐剧《猫》的故事奇特,音乐回味悠长;芭蕾舞剧《天鹅湖》唯美优雅,百看不厌;中国歌剧《白毛女》延续传奇,铿锵有力;舞剧《大河之舞》激情澎湃,气势如虹……无数经典扎根到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为观众构筑记忆中的美好时刻。
艺术教育普及“齐头并进” 展示充足发展动能
山东省会大剧院艺术教育开始于2015年年底,经过将近3年的耕耘,艺术形式以合唱团和芭蕾舞团为主,已经形成“三团”+“一坊”的教育格局,分别为山东省会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山东省会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山东省会大剧院合唱团、成人芭蕾精品形体课堂工作坊。
公益艺术活动以“我的艺术生活”为主题,将“艺术+公益”有机结合,形成坚实群众基础。每年累计举办公益艺术活动150场,参与人数万余人。讲+演结合的“星期音乐汇”和“周末下午茶”,以文化艺术普及为主的“千人大讲堂”,暑期儿童“艺游剧院工作坊”等活动,拉近观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
另外,大师见面会,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也在持续开展。这些活动公益惠民深入人心,也坚定了剧院持续推进这一公益品牌战略的信念。
打通产业链条,从原创剧目到文化产品孵化
原创剧目是检验一个剧院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密集的文化演出、活动之外,省会大剧院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戏剧创作室等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制作出品了反映现代社会婚姻关系的中韩双语话剧《两重门》、演绎孝道文化的话剧《灵魂中的一滴泪》,用舞蹈的语言展示儒家思想的大型现代舞剧《兰》,以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英合作现代舞剧《棂·花姑子》。其中,《两重门》以其独到的表现形式参与到韩国首尔戏剧节的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创意奖;舞剧《棂·花姑子》受英方邀请,2017年赴英进行交流演出,2018年还将赴英参与爱丁堡艺术节。今年,又联合创制了中韩双语话剧《我的桃花源》。
多年的运作,剧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艺术产品生产运营机制,总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创剧目,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原创能力。并以原创演出制作为立足点,集中剧院文化资源,组织和搭建了“艺点空间”文化企业孵化器网络,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
未来3年,大剧院将进一步完善大剧院公共艺术服务功能,成立山东省会大剧院艺术中心。另一方面,随着原创演出剧目的逐步成熟,在全国范围开展巡演,还将培养并选拔一批本土人才,将本土的艺术人才输送到专业舞台,通过打造大剧院版草根演员的诞生等艺术品牌活动,拓宽了本地区文化艺术发展的格局和目光。还将不定期组织大剧院艺术团体学员奔赴国内甚至国外艺术名城开展艺术之旅。通过以上诸多有益尝试,营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社会影响力。用实际行动,打破高雅艺术的“门槛”,传播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文化复兴的光辉使命。 (本报记者 张晓涵)
新闻推荐
“杀鱼弟”吵架遭家人指责 服毒轻生 八年两度辍学饱受争议家长反思 当年违愿“被网红”如今惟愿你平安
八年前,“杀鱼弟”被网红昨日,转至齐鲁医院治疗的“杀鱼弟”病床被帘子围住。家人表示,孩子不愿接受采访。八年前,一名9岁的...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