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草为什么这样红? ——记全国新教育十佳智慧校长、大国良师滕兆敏
本报记者 沈凤国
他走路和说话总是慢悠悠的,脸上什么时候都浮着春风,对任何人都温和亲切,浑身上下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只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微微蹙起的双眉和抿紧的嘴唇,又露出几分严肃和深沉。身穿中国红T恤衫的他,静静地伫立在校园里的石榴树下,真像海边一株火红的海英草。这就是日照市北京路中学原校长、现任东港实验学校校长滕兆敏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两年来,对于滕兆敏和他的学校来讲,可谓是好事连连:全国新教育联盟有5000多所实验学校,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荣获“2017全国新教育十佳智慧校长”称号,与此同时,滕兆敏还就“阅读与成长”接受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的专访,学校被国务院主管部门、北京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等,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单位”“全国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示范校”“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中考成绩连续六年在齐鲁大地位居第一方阵。今年4月,他又荣获“大国良师”荣誉称号。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有谁能想到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呢,但他落榜不落志,凭着自己对教育的坚持、坚守、坚韧,从乡村初中代课教师,成长为优秀高三班主任、“国培计划”特聘专家、大国良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创造着考场外的另外一种辉煌。
他的家乡安东卫在海州湾畔。有人把他比作黄海滩头的一株顽强的海英草,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不是么,它在板结的盐碱地上,破土扎根,迎风斗雪,蓬蓬勃勃地生长,在春天里给灰白的盐碱地增添绿色,在炎热的夏天透放着火红的艳丽,展示着一枝独秀的无限生机……
海英草为什么这样红?让我们怀着一种钦佩的心情探寻滕兆敏成长的足迹———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开启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1986年7月,18岁的滕兆敏同许多考生一样怀揣着希望和梦想进入了考场。那个夏天,所有的高考学生每天都在等待成绩的焦灼中。因初中时只上过3个月的英语课,代课的老师就辞职了,滕兆敏英语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英语的短板让他仅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那一晚,滕兆敏呆滞地望着窗外的星月,感觉未来黯然无光。他的梦想就是考上师大,站上三尺讲台,将自己的所知讲给更多孩子们听。但落榜之后,滕兆敏感觉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他已经被现实抛在了梦想的边缘。
落榜后没多少日子,经初中班主任推荐,乡镇的领导寻上门来,让滕兆敏去绣针河畔、阿掖山下的乡村联中当代课老师。可以这么快就能实现当老师的理想,滕兆敏兴奋得又一次睡不着觉。
这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18岁的滕兆敏驮着简单的行李走进了乡村小校园。学校几乎没有围墙,东南两面是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地,向南连着绣针河畔的茂林修竹,向东通向蔚蓝色的大海,海边的盐碱地上生长着一簇一簇的海英草。矮矮短短的西墙下,一丛丛的步步登高花,无拘无束地长着,泼辣地开着,有金黄色的,也有粉的紫的。北面是十几间破旧潮湿的小屋,室内大多是缺胳膊断腿的课桌凳。对他来说,这就够了。耳旁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清清脆脆的读书声,两种声音的合奏仿若世间最美的音乐,自由地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他沉醉了。
但滕兆敏真正走上讲台才发现———他只是一名代课教师,像走在黑夜里,看不到希望,转正更是遥遥无期。一件事情让他犹豫了好长时间。
1986年的秋天,有几个同学捎来高中老师的口信,让他回去参加高考复习班,并且劝解他说,你的基础很扎实,只要英语再下点功夫,来年一定稳操胜券。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同学的话在滕兆敏的心里掀起了层层的波澜。其实他何尝不想上大学,那可是他未竟的夙愿啊!几个晚上他都睡不着,心情在来回晃荡着……也不知从哪儿听到的消息,有几个学生乘课间休息的时候,找到他说:“滕老师,听说您要去考大学了?”还未等他回答,有一个瘦小的学生怯生生地牵着他的衣角说:“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能不能不走啊,我们太喜欢您的课了!能不能不走啊?能不能不走啊!”望着一双双急切期盼的眼睛,目光里满含着对知识的渴求,滕兆敏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掷地有声地说:“不走了,就同你们在一起,永远在一起!”周围顿时响起孩子们的欢呼声。一诺千金,为了这句话,他把自己的青春交给了讲台和孩子们,无怨无悔。
为讲一堂课,流下多少汗。理想和现实毕竟有着一步之遥。为了站上这三尺讲台,上好这一堂课,背后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可能无人能知。
因为是临时代课老师,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三等公民”,人家也就不太拿他当回事。他的家离学校有五六里路,来回都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风里雪里,严冬酷暑,烈日暴雨,像对待海英草一样,上天仿佛也在考验着滕兆敏的耐心和毅力,常年的劳累,让年纪轻轻的他,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有一天晚自习后,因加班太晚,加之下雨路滑,过小河时,他不小心摔到了桥下。等到了家里,已是将近半夜时分,看到满身泥水、又冷又饿的滕兆敏,一直等他回家吃晚饭的母亲和邻居家的大娘心疼得直落泪。对这一切,滕兆敏习以为常,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上他的讲台。
别人发工资是按月发放,而他却要等到年底才能领到手,且还有折扣。日常的福利一概没有,平时其他公办老师可以上食堂用餐,而代课教师却没有这个资格,滕兆敏只能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巴煎饼,还不时有一些冷嘲热讽的话,所有这些,对一个不到20岁的自尊心强的大男孩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刺激,委屈、窝囊。有的时候,他也想过一走了之,回去复读……但滕兆敏不仅承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打击,还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只要能上课,凡是学校的苦脏累活,他都抢着去做,而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因此,领导和老师们越来越喜欢这个勤奋踏实的小伙子,也正因如此,在清退代课老师的过程中,他作为全市唯一的代课老师,破例留在学校继续任教。
或许是太过于执着,或许是同孩子们有着难以割舍的真情,每当他一走进课堂,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他把一切都抛之脑后。心已定,步就稳,从纠结中走出的滕兆敏感到一身轻松。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暗暗激励自己,我虽然没有考上有围墙的大学,但一定要在没有围墙的大学拿到毕业证书。当窗外的启明星渐渐隐去,东方射出缕缕霞光时,他的思路也清晰了:做一颗启明星,带领学生去迎接新一轮太阳的升起。
讲台、学生、飞溅的粉笔屑,滕兆敏和他的学生们仿佛把一切隔在了窗外,这里的世界看似静谧,却涌动着求知的激情。老师神情激越,学生神采飞扬;老师哲思泉涌,学生智慧流淌。老师充满深情的一个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弦上弹出一个个美妙的音符。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正是因为他的坚守,他的韧劲,他的奉献,才有着逐步发展的未来,就像海英草一样,只有扎住根,才能不断地汲取滋养,茁壮成长。守得云开见日出,十五年后,滕兆敏被破格转为公办教师,同时被破格调到了日照实验高中教语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成功的阶梯上垫着的是坚固的基石
1988年3月12日,对滕兆敏来讲是个永难忘记的日子。早饭后刚到校的滕兆敏得知,市教育局来了三位专家要听课。校长把大家召集起来,询问谁可以去上公开课,有的老师怯场不敢应战,推来推去推到了滕兆敏的头上。因为他是临时代课老师,年龄又最小,他也没有资格讨价还价,所以想也没想,就无条件地接受了任务。
滕兆敏上的公开课是《小橘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感情充沛的滕兆敏,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这堂课。
教育局的同志听完之后,当时并未表态,只是通知校长下午要召开全镇教师大会。滕兆敏不知结果怎样,心里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在全镇教师大会上,听课组长、时任日照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胡善达对滕兆敏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胡善达用幽默诙谐的话来评价这堂语文课:“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他说,“这是一堂富有语文味、文化味的好课,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丰厚的文化底蕴,给学生留下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感,写下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精彩一笔。从这堂课看到了汾水镇语文教育的希望……”
这次成功,让滕兆敏信心大增,一发不可收拾。滕兆敏激动之余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创造和超越,我觉得,我与语文教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相信,我能用创造和超越续写我与语文之间更精彩的故事。”
这一年,市里的专家三次来学校听滕兆敏讲课。滕兆敏获全市优质课一等奖,成为市里最年轻的市级教学能手,和自己仰慕的高中老师郑世钊、尹相龙、王玉华等教育名流一起领奖。时年20岁的滕兆敏开始担负起送初中毕业班的重任。第一次中考,滕兆敏和一帮年轻的同事就实现了学校中考史上重点高中和中专生升学率为零的突破。
“功夫在诗外”,滕兆敏很注意开拓课外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1988年5月,滕兆敏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晨光文学社,定位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晨光文学社初创之时,条件简陋,经验缺少,承受着应试教育的巨大阻力和冷嘲热讽,但滕兆敏“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6年10月底,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文学社年会上,滕兆敏做了《晨光,洒满校园》的典型发言,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热烈欢迎。鲁迅文学院在滕兆敏任教的汾水联中设立了试点学校。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也都专题报道了晨光文学社和试点学校的活动情况。著名作家浩然、林斤澜、雷抒雁、金波,教育家陈金明、张定远、魏书生、钱梦龙、张鸿苓等纷纷题词鼓励。
开拓者的步履永远是向前追求的。滕兆敏始终善于思考和摸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他构建了人文课堂、和谐课堂、生命课堂、绿色课堂,而和谐作文教学法的创立,则是他教学生涯的又一里程碑。从1993年5月开始,滕兆敏由点及面,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实验自创的“和谐作文教学法”,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身心放松,然后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启发引导,再由师生共同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创作,互相点评,最后进行总结;课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立读书笔记,将看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捕捉归入到“人物谱”“故事囊”“风景册”“火花集”“红豆曲”等五个栏目。滕兆敏告诉学生,写作要有思想,有品位,同时他还教育学生要注意阅读,不断领略文章要义,很显然,和谐作文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孩子们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纵横驰奔。滕兆敏的学生杨凤霞回忆道:“语文课上没有人调皮捣蛋,没有人交头接耳,我和同学们随着老师的精彩演讲进入痴迷状态,直到‘铛铛\’的下课铃声响起,才知道一堂课结束了。”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展示个性,张开翅膀,滕兆敏和同事们研发以“兰蕙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师生们每天都在“晨诵·午动·晌读·暮歌·夜思”的生活方式中愉快地度过,开创了“走班制-卓越课程超市”。目前,学校已从文学艺术、民族文化、生命教育、自然探索、社会探究、体育健康六个领域开设了50余门校本课程。每到星期五,学生们进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辛勤汗水,大爱无疆,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他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种珍贵存在,不抛弃每一个学生,要润泽中等生,关爱潜能生,心育优等生。塑造的力量体现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能让孩子“内疚”的纪律约束,才是最伟大的教育力量。
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生因性格叛逆不服管教,同老师发生肢体动作,老师很气愤,下决心要开除这位学生,没办法,滕兆敏向这位老师打了一个保证书承诺:“如果再犯,一切由我负责”,他耐心地对这位老师讲,“这孩子尽管烦人,但在父母眼里,他是上天送来的最好的礼物。如果我们把他开除了,他这辈子也算完了。或许我们的使命,就是来拯救这些折了翅膀的小天使的,用我们这一阵子的委屈,来换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我看值。”
他凭着对孩子的大爱,把一个个孩子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给一个个家庭送上幸福和安宁。考上清华大学的于国强同学回忆道:“滕老师的家庭也不富裕,但是对于我们远离学校的孩子他总是格外关心,中午会叫上我们几个同学去他家里吃饺子,滕老师还喜欢用录音机放《梁祝》《二泉映月》之类的曲子给我们听,好温馨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爱,有不少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叫滕兆敏一声“滕爸爸”。
作为一校之长,他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尤其是对残疾孩子,滕兆敏更是关怀备至,时刻把冷暖挂在心上,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有时亲自给他们洗脸,给他们带好吃的,几个孩子都不认字,但见到他就围上来,就像见到亲人,有时还把水果悄悄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十指连心,血肉情深。如今,他的学校都有不少“二代生”(父母做过滕兆敏学生),出于信任,家长们总是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滕兆敏的手上;有的学生虽然毕业离校多少年了,但仍对母校恋恋不舍,哪怕就是到校门口站上一站,为的就是见上他们心里“男神”一般的滕老师一面。
一年冬天,同时担任两个毕业班班主任的滕老师,为救护学生,被几个喝醉酒的年轻人打伤,住进了医院,前来探望的学生们络绎不绝,几十个花篮从病房一直摆放到了走廊上。那时候他的泪水无声地落到雪白的病床床单上,开出了一朵朵水花……他无愧于他的每位学生。
吃苦耐劳,忘我奉献;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这是滕兆敏始终坚持的信念。工作上,他始终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生活上,全身心投入学校的事业和为老师们的服务中。熟悉滕兆敏的人都会讲,他是个实实在在的“拼命三郎”。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校门口,迎接师生入校,又是他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为了学校的事业,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在他的台历上,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
他对学生关怀备至,对老师更像一个“管家婆”,在滕兆敏的记事簿上,更多的是记着老师们每家的“流水账”,哪家有几口人,这家有什么事,都了如指掌。每家的冷暖都牵挂着他的心,他体贴入微,视老师为手足,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有一位老师的小孩,患了重病,到处求医问诊,欠下不少债务,这位老师很是悲观,滕兆敏知道后,一方面劝他要正视现实,提振信心,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捐款。在滕兆敏和大家的关怀下,这个孩子很快就康复、痊愈,这位老师消除了后顾之忧,又精神抖擞地活跃在教学第一线。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滕兆敏对工作和生活追求完美,善于把质量做成一种“习惯”,一种无需选择的习惯。他不仅为人师表,而且严格自律,两袖清风。在原则面前,他是“黑脸包公”,没有半点含糊。他对自己要求很严,身为校长,前来求他办事的人并不少,但他始终坚持,请客不到,送礼不要,自觉构筑一道拒腐防变的长城,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和带动一班人一群人。平时办事决策从不做一言堂,总是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领导和老师都讲他“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得平”。
历经苦寒分外美,唯有神韵飘海滩。海英草满腹希望,暴晒烈日,淋受风雨,尝尽万般苦涩,血染成装,含笑屹立,开花结果,生生不息。他从黄海滩头走来,在教育的天地里辛勤耕耘,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新闻推荐
“3胆全拖”任选五 你中奖我买单十一运夺金(11选5)1500万元欢乐送
你中奖我买单,1500万元欢乐送!山东体彩为回馈广大彩民对11选5游戏的支持与厚爱,自2018年8月1日起推出11选5“你中奖...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