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看了这些综艺才知道 真正的戏精在民间

2018-07-17 22:55 大字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在硬糖君种种不可告人的爱好中,民生调解类节目甚至比小黄片等级更高——毕竟,后者还能证明自己是热血青年,前者已然等同于买菜大妈。

然而,这些民生节目又是多么好看,光看标题就能让人热血沸腾!

《1818黄金眼》

在广电“限星令”、“限娱令”的要求下,大量综艺真人秀走上了“星素结合”之路,并迅速变得味同嚼蜡。然而,是素人不好看、不戏剧、不话题吗?

我们说,不是的!民生节目证明了艺术真正来源于生活,群众才有最能刷新三观的创造力,戏精在民间!

《爱情保卫战》

当新媒体对传统电视渠道形成强势竞争,民生调解类节目成为二线卫视和地方台最后的收视堡垒。而主打年轻观众的视频网站对此类节目兴趣缺缺,虽然是出于其产品策略的考虑,但依硬糖君看,随着智能手机、PAD看剧的普及,这绝对是一块新媒体待开发的宝藏。

总有人指国内综艺节目缺乏创新性,一味拿来海外模式克隆。但电视调解类节目,无论在中外电视史上都是一种全新的中国式纠纷模式和电视节目模式。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创新性,完全可以输出海外。

其中佼佼者如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东方台的《新老娘舅》、湖北电视台的《调解现场》、山东卫视《和为贵》、北京青少年频道的《谁在说》(居然是青少年频道!)、北京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等。

《新老娘舅》

这种以房产纠纷、夫妻矛盾以及邻里冲突为主,并且是本土的、重复的、经验性的内容何以能在不断求新求变的新媒体语境下为电视赢得生存空间?看似有些LOW的调解节目,其实蕴含着最原始和充足的矛盾张力——有什么戏剧能比生活本身更复杂?

调解、窥私、真猎奇

大部分调解节目都是以激烈的矛盾冲突作为节目主线,人为设置悬念和反转。在叙事语言上,也是极尽煽情。但为追求收视而过度猎奇的做法,也难免带来负面社会影响,最终引火烧身。

2016年10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新老娘舅》播出了“94年花季单身女孩竟秘密生下三胎,妈妈外婆谁是幕后推手?(上、下)”节目,讲述了94 年出身的上海女孩,在17 岁时遭人轮奸,此后还与不同男子生下三个孩子的故事。

两期节目播出后的48 小时内,各大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纷纷对该内容进行了报道和转载,许多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都超过了500万,引起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最终导致节目被关停。而类似这样的选题,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调解类电视节目。

在《金牌调解》的300余期节目当中,有八成左右都是夫妻或者家庭矛盾。从节目的标题可见一斑,有《爱到占有的丈夫》《难以解开的心结》《父子冤家》《追债十年的前妻》《无望的一家人》等。

抓小三”自然也是调解节目的最爱桥段。广州影视频道的《真情追踪》,经常在节目中出现抓小三、打小三的现场画面。硬糖君钟爱的河北农民频道《非常帮助》则更为新鲜泼辣,不时可见调解双方在田间地头挥舞铁锨、板砖追打的场面。

不过,与之相伴的,明目张胆侵犯隐私也就成了调解节目的通病。长沙政法频道的《情动八点》就有多次记者偷拍另一方当事人出轨,或到另一方当事人家里抓奸的情节。

江西公共频道2016年9月的一期节目《曝光在法庭上的亲子纠纷》,讲述的是江西萍乡的一对夫妻,因为妻子出轨怀孕,丈夫起诉离婚的事件。虽然节目当中对出轨的女方当事人打了马赛克进行保护。但是节目却被当地微信公众号进行转发,并配文《这个萍乡少妇,比马蓉还贱》,在当地被广为流传,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恶劣的影响。

在调解节目中,我们观众也经常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年的积怨,就这样轻易调解好了?

确实,当调解主持人以“善人”而非“普通人”的标准要求纠纷双方,往往造成过高的道德监控压力,使得双方在节目中签订看似美好的面子协议,导致“台上牵手,台下分手”的无效调解,最终徒增诉讼压力,甚至产生“二次调解”。

2014年9月,《钱塘老娘舅》播出了《带着婚姻再找幸福后的一团乱麻》,讲述的就是在两年前经过节目调解协议离婚的夫妻,再次上门调解的故事。虽然两年前双方签署了协议,但是丈夫时候一直赖着不离婚,矛盾实际上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最后不得不再次来到调解节目中寻求帮助。

调解节目都是真的吗,也是大家常年的疑问。以硬糖君的经验,地方台上真的多,上星节目假的多。一些调解节目不惜邀请演员、编造故事来吸引观众眼球,完全背离了调解类节目的初衷,也使调解类电视节目的口碑和公信力不断降低。

“北冀南浙”的调解谱系

中国电视调解类节目已经走过十余年。从最初的情感谈话与民生帮忙类节目到目前的电视人民调解类节目,节目的形态、构造已经逐渐模式化。节目面相也从最初的令受众耳目一新,变成当下电视媒介的新常态。

调解类电视节目从20世纪末萌芽,早期的湖南卫视的《真情》,江苏卫视的《人间》,虽不是以调解为核心的电视节目,但却已经出现了调解的形式。双方当事人现场讲述矛盾纠葛,主持人边听边疏导,边调解。顺便说一句,凤姐就是在《人间》出道的,也算是这档节目的“造星”实绩了吧?

2008年,上海推出《新老娘舅》,首次打出了调解节目的旗号。随后,北京卫视推出了《第三调解室》,《真情》改版为《寻情记》,主打调解,调解类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类型,正式出现。

但在前期,调解类电视节目几乎都是以故事为主,调解为辅,主要靠选题的冲突性来吸引观众,调解结果也不具备法律效力。直到《人民调解法》正式颁布后,各大调解类电视节目才开始重视调解的法律效力,以调解成功为卖点,请来法律专家、调解专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着力解决民生矛盾。

从2008年《新老娘舅》出现至今,调解类电视节目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之路。诸如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这类收视长红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大肆抢占市场份额,成为不可忽视的电视节目类型。

十年中,选秀、真人秀都热了又冷,调解类电视节目却始终表现稳定、遍地开花,以数量和播出时段长期霸占老百姓荧屏,并壁垒分明的形成了“北冀南浙”的市场格局:

河北是当之无愧的“调解大省”,巅峰时期有七个调解节目:《情感大裁判》、《调和》、《非常帮助》、《小莉帮忙》、《百姓调解》、《调解夜市》、《寻情记》;

《非常帮助》

浙江全盛时期也有五个:《钱塘老娘舅》、《和事佬》、《闲事婆和事佬》、《娘舅大石头》、《范大姐帮忙》。如果算上临近的上海,《四大名助》、《新老娘舅》、《甲方乙方》、《一呼柏应》也颇壮声威。江苏也是调解节目界不可忽视的神秘力量,《家和万事兴之全能调解》、《一转成双》、《有请当事人》不落人后。

如果放个地图炮,莫非我华北平原和江浙沪包邮区都是是非之地,为何调解需求如此旺盛?

从节目模式上看,调解类电视节目形式只有三种。主要就是以《金牌调解》、《第三调解室》为代表的演播室派;以《和事佬》、《新老娘舅》、《非常帮助》为代表的室外调解派;以《第一调解》为代表的演播室和室外双管齐下派。

但相对简单的节目形式,反而成为人民群众的最佳舞台。没有花字、没有炫技剪辑、没有打光舞美,生活本身已足够猎奇。

多管闲事真解压

情感调解类节目的大量出现,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情绪焦虑息息相关。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逐步进入鲍曼所谓的“流动的现代性”中,资本在全球迅速扩散,人借由交通工具开始在长距离的不同空间迁移——个体的高度自由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个人不再天然地属于某秩序体系,旧有的“社群”被解散,新的“共同体”尚未形成,被裹挟、被左右在社会大势之下的个体经常性地感到失控、无助与沮丧。

大众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宣泄情绪、调解矛盾的渠道,让当事人可以得到心理专家一对一或几对一的疏导。普通受众亦可通过节目镜子的作用,找到生活的解决方案——或者欣慰的发现自己还不是最惨的。

“卫视拼综艺娱乐,地面拼民生新闻。”业界将此作为电视频道运作的默守心诀,其背后映射的现实逻辑是民生内容必须在“本土”范围内精耕细作才能获得更好收视,倒也非常符合现在新媒体界主打的“圈层”概念。

调解类节目作为一种媒介抚慰,替代了传统的街坊闲聊。这些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地区性社群”,将每天定时观看调解类节目作为一种仪式,上班后还可以彼此交流,甚至偶尔还会通过熟人的熟人,认识一两位电视上的调解面孔。这些具体的个人生活故事传递了一定的价值向度,将分散在各个单元房里的个体与社会中各种价值观的个体和阶层重新“联结”,建立身份认同。

从这一点来说,“老娘舅节目”无疑是地方台最后的救赎地,也是现代都市孤独者的八卦港湾。

新闻推荐

山东省本科提前批录取结束

烟台考生可通过三种渠道查去向本报讯(YMG记者李京兰)昨日,省招考院发布消息,山东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提前批录取自7月2...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