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 汪曾祺,人间食物的五味杂陈 □柳已青
五味》《人间草木》作者:汪曾祺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汪曾祺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莲花池去游览。莲花池有个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看了满池清水边的陈圆圆着比丘装的石像后,下起雨来。汪曾祺到莲花池边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严严实实。密密匝匝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多少年过去了,汪曾祺忘不掉这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乡是江苏高邮,故乡的风物,咸鸭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养了他的笔墨。晚年所写的小说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乡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驿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梦在这里绽放,收获了爱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养了他后来作为美食家的胃口和审美。他写昆明的吃食,别有情味和韵味,已经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记忆的回味,情感的酝酿,一饭一蔬,散发出醉人的气息。我是在他的笔下知道过桥米线、汽锅鸡,十几年前,去昆明时,特意上街品尝。
人能端什么饭碗吃什么饭,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与西南联大的朱德熙从事语言学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艺的饭。在张家口地区的沽源马铃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汪曾祺白天画马铃薯,晚上看《容斋随笔》。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个达观主义者,乐生,洒脱。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兴之所致,亲自下厨,做两个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几杯,然后铺上宣纸,随意画两笔。汪曾祺画画是自娱自乐,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诗句“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的花鸟画作,的确如岭上白云,飘逸,高洁。对应了人间食物的五味杂陈与温热笃定。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和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都很融洽,不像传统伦理的严肃,倒像朋友,他写了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作画,萝卜白菜,俱收笔端。他和吴冠中都有遗憾,一个恨没有成为画家,一个恨没有成为作家。
汪曾祺是受儒家的影响深呢,还是道家的影响深呢?这个不好说,我觉得,他偏好道家。他的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受道家的思想影响颇大。他喜欢清净无为:“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然而,他写市井中生活的小人物,让人觉得温暖。汪曾祺的写作是怀着一颗温柔敦厚的仁慈之心,持悲悯情怀来观照大千世界。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羊舍一夕》,散文《故乡的食物》《五味》《葡萄月令》,都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其实,《人间草木》中的很多篇章,我读了不止一遍。写汪曾祺的书评也不是第一篇。199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窗外白雪纷纷,窗内炉火正红,我手里拿着一本书,正是从我执教的学校图书馆借的《蒲桥集》。那晚,我一口气读完,写了一篇文章。但那时,是狼吞虎咽汪曾祺的“美食”,今日,细细读之,方得汪氏妙笔神韵。这滋味当如汪曾祺所说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这情景,如同汪曾祺73岁生日写的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人间草木》蕴涵着世事沧桑。沈从文80岁生日时,汪曾祺给老师写的一副联语是: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这对联,对沈从文太妥当了,太贴切了。天地苍莽,人生如寄,唯人间草木,犹未忘情。
新闻推荐
宣称攻克癌症,竟是三无产品 拉一人赚2500元,培训5天收3800元……央视揭秘所谓“长寿健康法宝”真相
戴稼禾(左)、邓春英(右)师徒配合推销“健康四宝”。(央视截图)一生远离中风、心梗和癌症,健健康康至少活到一百岁。这可...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