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艺术和人生的桃花源
占用王维墓地的废弃厂房 (传)王维《辋川图》(局部)□本报记者 钱欢青
王维、荆浩、范宽、梁楷、黄公望、倪瓒、唐寅、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任何一本中国绘画史都会写到他们,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实地探访他们的墓地、故居、绘画原型地,以现实的旅程去观照艺术的精神。
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寻根桃花源》,正是一本由行走诞生的书。作者的足迹贯穿十位画家的墓地、故居,以及洪谷山、终南山、富春山等山水原型地,不仅用艺术地理的线索重构了中国山水的现实变迁,而且以当代视角对中国画的生成、创新机制进行了梳理、探索,重构了中国人精神的桃花源。
挣脱僵化的美术史对艺术家的控制
《寻根桃花源》还有一个副标题——“从艺术地理到中国画的精神源流”,在近日于山东书城举行的该书首发式上,这也是作者张荣东阐释的核心话题。《寻根桃花源》源于《爱尚美术》杂志的核心栏目《寻根》,2016年,张荣东开始参与《爱尚美术》的创办,“这是一本在这个时代努力秉承学术精神的艺术期刊,我们在创办这本杂志的时候,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那宁可不去做”。
而“寻根”的缘起,则是张荣东企图“挣脱僵化的美术史对艺术家的控制”的野心,“任何一个中国画家都有如何面对中国传统的问题,研究一个画家,我觉得仅仅追溯到他的绘画图式是不够的,还要回到他的文化格局和生命气象,重返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做,也是为了脱离美术史对一个艺术家的概念化描述,“当我们把古代艺术家变成一个定律,它也会阻碍你形成你自身的观察世界的笔墨和语言。当我们去走近王维、走近荆浩,我意外地发现他们的世界依然生机勃勃。他们在教科书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但是当你回到他的故乡、回到他的墓地,你发现那里依然生机勃勃、依然有万物的栖居。一个逝者,在这个世上唯一占有的实物就是一块墓地,但墓地不仅仅有物质属性,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化身。”
挣脱僵化的美术史,目的是逐渐形成自身的美术史,张荣东说,“当我们读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古代画论的时候,那不是你的美术史,那是别人的,你只是学习而已。只有你走进了一个艺术家的原乡,走进了滋养他的土地,你才能逐渐地在你的内心树立起他的位置,这对一个艺术从业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王维的墓被厂房埋到底下去了
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发展,寻访之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消解之旅”。这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墓地共同的命运,张荣东说,“比较极端的是王维墓,当时辋川建了一个航天工业基地,现在这个工厂已经停掉了,王维的墓等于是被厂房埋到底下去了。当时修公路的时候,王维母亲的墓直接给平掉了。”
而当张荣东第一次到荆浩的墓地时,感觉也是“非常震撼的”,“我到荆浩的故里,在他的村子里见不到一座老屋,新农村改造已经把它彻底改变——都是两层小楼、笔直的马路,已经没有任何乡土气息。”在寻访荆浩故里时,一个普通的村民告诉张荣东,荆浩过去的墓地比现在要大上十倍,而且荆浩墓上面长满了荆树,“如今这种描述连一张图片都没保留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其实在寻根的过程里,也是对这种迅速更替的一种抵抗,我们不仅发掘荆浩的精神,也在努力保全这个时代被迅速更替的一部分,这部分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用处,但也许隐藏了一个精神的故乡,也许我们能为这个时代留下那些不断流逝之物的图像。”
在这样一个不断消解的时代,寻访艺术家的墓地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不是文物工作者,我对墓地的文物价值思考不多,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境界上的相遇。当你带着你的真诚的心,带着你对艺术的理解去走近画家的墓地,其实这墓地只是一个启发之物,它启发你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理解他的状态、理解他的创造。其实人是一种精神动物,当我们带着我们的诗情、带着我们的灵性走近他们的墓地,可以引发一种更好的精神创造。”
虽然消解常在,但流传不绝的惊喜也会时常出现,张荣东说,“当年我去寻根米芾的时候,曾经到镇江到处去寻找他绘画中的原型,实际是令人失望的,整个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导致那种云雾弥漫的江南山水状态已经不多见了。但是我找到了米家山水的一个精神源头,那就是《楚辞》,是中国伟大的神话传统。仅仅说自然山水的原型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想象才是米家山水开启的最伟大的窗口。去年在林芝,我有一个巨大的惊喜,就是林芝的山水结构几乎和米芾的米家山水是一样的,林芝的山水可以说是巨幅的米家山水,那种烟云弥漫、那种山的形状,多是三角形的几何体,充满神秘的诗意,感觉那片土地蕴含着非常神秘的、非常令人景仰的东西。”重返自然的桃花源是人生的终极良药
虽然时代已经巨变,但张荣东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有自己的桃花源,“桃花源一定在,只要你走在路上”,“古人没去过雪山,没坐过飞机。实际上有很多视角,当你坐飞机看山下时,就能获得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创造的新的源泉。我们有古人不曾有过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上万米的高空俯视大地,我们也可以走进那种古代连军人都很难走到的神秘雪山。在大西北、大西南都有很多非常原生态的、保留着人类最初传统的生命状态,其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竭的源泉,我觉得如果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创作不出好作品,不是因为没有家园,而是灵魂的问题,是诗心的缺失,是情感含量的不足,是对山水缺少心与情感的交流。”
以实地寻访的方式探寻艺术精神,始自张荣东上一本书《一个人的南山》的写作,“当年我被大夫诊断为早期抑郁症,中年焦虑、父亲去世,有非常大的精神危机,中药喝了很多服,身体没有本质的改观。后来我忽然想通了,我把所有的中药都扔到楼下的垃圾桶里,背上包进了山,那一趟出去就翻了五六座山,回来一天就过去了。做了一年的准驴友,不仅不抑郁了,创作的精气神也倍增”。
这一独特的经历,让张荣东认识到,和自然的亲近是强健身心的最佳方式,所以“寻根”是一种享受,“你的体力付出了,但精神也满足了。每当我狂躁的时候,工作不下去,一趟寻根之旅回来,就一定是创造力旺盛的,精神状态永不会疲惫,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接受山林的召唤,重返自然的桃花源,这是人生的终极良药。”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省委书记刘家义昨天在济南会见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博士。刘家义对丁肇中博士...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