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文章建安骨春风化雨师千古 ——学界悼念朱德发先生
“蓬莱文章建安骨,春风化雨师千古。”朱德发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他曾经的博士生套用了李白一首诗中的句子,表达了对这位出生于蓬莱的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哀悼。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告诉记者,“朱德发教授因病辞世的消息一经传开,全国各地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的唁电如雪片般飞来,纷纷表达对朱教授的敬意和哀悼。”
本报记者倪自放
他的课总是爆满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魏建教授,三十余年间一直得到朱德发先生的培养。他说,提到朱德发,可能很多非业内人士并不熟悉,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朱德发绝对是权威,“朱德发先生领衔获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文科博士点,对于山东省属高校文科的第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他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李掖平教授则称朱德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领袖级人物”,“朱教授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思路严谨,研究方法灵活多元,学术成果丰硕,堪称一代楷模。”
得知朱德发先生逝世,著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第一时间赶到济南。他说,朱德发先生的五四文学研究有全国性的重要影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重量级、有重要代表性、台柱式学者。”
作为朱德发的学生,张清华仍记得1980年在山东师大第一次听朱老师上课时的场景,“朱老师给我们讲课是带着讲稿的,但他进得课堂来把讲稿一扔就开讲,口若悬河,语势滔滔,虽然他的胶东口音让我们听起来略有难度,但他讲述的内容新鲜,思想深邃,所以他的课总是爆满,不提前占座都挤不进教室。”
关心学生学术和生活
在朱德发的另一位弟子,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师生导师李宗刚看来,朱德发老师最根本的身份还是一个教育家,“不仅仅因为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也不仅仅因为他的学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朱家军\’,而是他回归教育本质,即因材施教。”李宗刚说,朱德发老师总爱说一句话,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有两把刷子”,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不断加油。
李宗刚说,朱德发是一个“终身导师”,“像朱老师这样的全国学术大家带的学生太多了,但他时时关注着几乎每个学生的动态,甚至会主动给学生打电话询问学术进展,关心生活。”
张清华是朱德发的硕士研究生,他仍然记得几年前与朱德发老师在济南泉城公园的一次漫步。他说,在生活上朱老师像慈父,“后来我留校任教,在山师北街的筒子楼里住过十年,朱老师上下班路过那里总要拐到我房间里看一看,呼吁学校帮助解决我的住房问题。”
年过八旬仍在学术前沿
魏建教授告诉记者,虽然朱德发先生年过八旬,但学术思想一点都不保守,“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朱德发老师关于五四文学的研究一直在创新、突破,可以说,这三十多年来,朱德发老师在五四文学的研究上一直处在国内最前沿,就在今年三月份,他还发表了相关的学术文章。”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说,朱德发常常对他们这些依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的年轻人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你们是“国家队”的人,要拿出“国家队”的水平。“虽然是八十多岁的人了,朱德发老师还经常督促我们要跟国际接轨。不仅仅是思想不刻板,他甚至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勤奋许多,编《现代中国文学通鉴》,他比我们交稿还早,叫我们很羞愧。”
张清华和张丽军均称,思想活跃的朱德发在人格上留给年轻学者的却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守望和坚持,“朱老师同我们谈论的话题,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学术前沿话题,从未与我们谈过他的个人利益,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朱老师留给我们的遗产。”
新闻推荐
7月12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当日,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历经1小时46分的飞行,...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