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耳鼻喉专业一流名院 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发展纪实
△耳科中心团队合影△耳鼻喉大查房制度,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易宣怀王凯郭玉环
2017年底,《2016年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发布,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再度上榜,并跻身前8名,这已是该院连续第8次登上“领奖台”。
2018年1月,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入围首批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
成绩的背后是十几年不变的孜孜以求,成绩的背后是一群拥有理想的人,为了追寻梦想的大胆探索、精诚团结和拼搏奋斗。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学科带头人王海波说,医院将始终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争取早日将医院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医院。
探索人体“核心区”
“颅底打个比方说是指人脑的地板,耳鼻喉结构的天花板,上面是由脑膜包绕的脑组织,下面是中耳、鼻腔、咽部以及眼眶等,是这两部分的交界地带。”王海波从书橱里拿出珍藏多年的人颅骨标本,用笔尖指着,一个部位、一个部位,耐心、专注地给笔者介绍颅底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区分布。
颅底位置深在,是人体最为核心、结构最复杂的部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血管从颅底穿过,12对脑神经中有7对在此处聚集……
传统意义上,颅底从前向后划分为前颅底、中颅底和后颅底三部分。侧颅底主要指中颅底区域,也涵盖部分后颅底疾病,包括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等颅神经,发生于该区域的各种占位、肿瘤等病变,都通过耳神经和侧颅底反映出来。由于病变深在,周边都是极其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且腔隙空间非常狭小,用肉眼看不到……这些特点决定了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疾病过去无法诊断治疗。在没有显微技术与CT、磁共振等现代设备之前,更一度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
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学的兴起是科技进步的结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仅有30多年的历史,而且这个专业的疾病,都发生在传统学科(如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眼科等)的交叉边缘上,很多都还没有涉及。随着现代诊疗手段的提高,使得这些地方的疾病比较直观地暴露出来,才被发现,如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等面神经疾病,听觉神经病等神经自身疾病。
即使在当前的先进技术、设备条件下,侧颅底手术依然是外科学界难度系数最高的术种,其间往往会伴随着各种意外、风险,对医生操作精细、准确程度要求之高,仍难为常人理解,甚至想象,稍有不慎就会伤及重要血管或神经,严重时可能致死、致残。
摘下外科学皇冠上那颗明珠
如果把外科学比喻为一个皇冠,那么颅底外科就是皇冠上最为璀璨耀眼的那颗明珠。
“在侧颅底进行的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全新的攀登。”王海波感叹,对于一名耳外科医生,如果把在中耳区域手术,比喻为爬泰山、登黄山,其间不仅可以登高望远,欣赏到“一览众山小”的风景,而且还有着“会当凌绝顶”的惬意和享受,那么,进入侧颅底领域,则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每一次都要精心筹备、鼓足勇气、全力以赴,除了要做好应对各种各样意外的技术、心理、物质准备,还要使整个医疗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随时预备接受全方位检验的状态,无论是对患者、医生,还是手术条件、设施设备,整个医院,都是一种绝对实力的展现,甚至是九死一生的体验。
之所以在最艰难的领域孜孜以求,王海波说这既有老一辈的传承和嘱托,更多的是对人民健康的一份责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樊忠教授,就率先在国内开展面神经梳理治疗半面痉挛术,并获得国家发明奖。
虽然侧颅底疾病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就会给患者带来难以想象的痛苦,或致命的伤害。从医多年,王海波接诊过因无法忍受三叉神经痛多次想轻生的患者,也见过不停抽搐,无法正常生活的半面痉挛病人,还有需要时刻警惕的颅底“定时炸弹”——岩尖肿瘤,以及一碰就可能大出血的颈静脉球体瘤……
人民群众在这方面有疾苦,就必须有人去解决。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王海波和他的团队坚持广泛学习和大胆探索。早在1996年,王海波便最早在国内开展内窥镜下桥小脑角微创手术,被鉴定为耳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并获美国SACKLER医师奖。
如今,由王海波、樊兆民教授领衔的耳神经—侧颅底外科,每年完成高难度耳神经及侧颅底肿瘤手术200余台,居国际前列,肿瘤全切率和神经功能保存率在国内名列前茅。学科在国际上首次采取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取得良好效果,并在颞骨骨折性面瘫的手术减压术,神经移植、神经跨接等面神经重建技术,颈静脉球体瘤、听神经瘤、中耳癌等诊疗和抢救方面在业界享有盛誉。
摘下了皇冠上的明珠,王海波和团队并未止步,一场理念革新正在耳神经—侧颅底外科悄然开展。目前,侧颅底手术依然面临着手术创伤大、后遗症多等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了他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根据患者自身状况采用保守观察、手术、放射治疗等多种综合性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改善术后生存、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获得感。
推动颅底外科手术领域的创新,实现治疗理念、方法的转型。从理念上对肿瘤类疾病重新认识,引入“带瘤生存”或“带病生存”的观点,在确保人健康生活的前提下,设计新的手术方法,新的手术路径,带动一种全新手术方式的出现。避免单纯为彻底切除肿瘤,因受技术条件甚至整体理念的限制,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病治没了,人也残了”的情况发生!
“我们的初衷是减轻病人的痛苦,能让患者高质量地带瘤生存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王海波说。
组建侧颅底外科“海军陆战队”
侧颅底手术的难度,决定了专业的高度。医生不仅要避开重要血管切除病变,还要懂得如何监测、保护以及重建神经功能,因此需要融会贯通耳科、神经外科、显微外科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在这一领域,全国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也只有寥寥几家。
侧颅底外科是以颞骨为基础,融合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显微外科、麻醉医学和电生理学而形成的一个外科领域交叉学科,任何一个学科“单兵作战”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王海波推动下,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科室深度融合,形成新型交叉学科,开启了治疗新模式。
“就像组建了一支海军陆战队。”王海波比喻说,一场成功的侧颅底手术,不仅得益于耳外科医生精湛的手术技艺,还需要麻醉科与显微外科精准配合,以及神经外科的神经监测技术、血管外科等来提供保障,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各个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
队伍组建起来,用制度保障团队的密切合作、高效运转。王海波按照国际最先进模式建立专职护士、专职麻醉师制度,让护士也学习专业手术知识,参与到手术讨论中来,各种管理手段、模式国际一流。几年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室的护士,个个都成了“精兵良将”,能与医生默契配合。而由院长、科主任和各相关学科、专业医生共同参与的每周大查房制度,则最大可能地确保医生作出最正确的治疗选择。不管是哪个医生收入院的患者,主管医生都要在大查房中汇报患者的病情和采取的治疗措施,确保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准确的手术方案和最佳的手术选择。
为一流的队伍配备一流的装备,让中国的医生走上国际舞台。耳神经—侧颅底外科配有世界最先进的LEICAOH6顶级手术显微镜、动力系统、术中神经监测仪等国际一流水准的设备,手术技术及设施设备均达到与国际顶级医院水平同步。
为加快颅底外科专业发展,深度整合耳鼻喉专业和神经外科,形成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使耳外科医生专门聚焦于这一领域,充分发挥好两个学科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为病人提供更加完满的医疗服务,开创全国学科发展建设之先河,成为国内实质性地推进耳神经与侧颅底外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渊图远算助力学科持续发展
为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王海波团队从不吝啬。在老一辈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围绕专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综合力量非常强大的战斗团队,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由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连续多年举办的耳神经外科培训班,已然成了业界的一大品牌,让全国数不清的耳鼻喉医生深深受益。
2017年12月2日,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迎来又一里程碑。由其牵头组建的全国耳鼻喉专科联盟在济南宣告成立。该联盟覆盖了省内大多数医院及全国14个省份50余家大型医院的耳鼻喉专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耳鼻喉专科联盟之一。
“联盟的成立一方面可以促进和带动全省基层医院在耳鼻喉疾病诊断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全国专业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将大幅提升各成员医院,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重大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对于探索形成集约化、协同式的医疗资源整合意义重大!”成立大会上,王海波对学科未来发展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氛围!让每一个优秀的年轻人都未来可期。”青年意味着未来!在年轻人才培养方面从不吝惜,王海波在医院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并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大胆放手启用,让年轻人挑大梁,使一大批年轻医生脱颖而出、不负众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方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很多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耳神经—侧颅底外科主任韩月臣就是代表之一,2005年博士毕业的他,曾任第十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山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山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洲耳科及耳神经学会(EAONO)国际会员,并主持多个科研项目。此外,还有入选“2013年中国名医百强榜”的眩晕疾病科主任张道宫,个人独立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3000例的听觉植入科主任徐磊……都是王海波引以为傲的后辈。
“只有构建起团队,才能走得更远、更长!”对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王海波如是说,人才的成长应该是集体的成长,而不是哪一个人。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平台,都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多么出色。也正是这种理念,让山东耳鼻喉医院形成良性竞争,涌现出一大批国内非常知名的青年专家,也正是他们让耳鼻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室简介
上世纪70年代,由我国著名耳外科专家樊忠教授开创,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耳科组组长、山东省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王海波教授和山东省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樊兆民教授的带领下,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根手术,包括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舌咽神经切断术,中间神经切断术及微血管减压术;迷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颅窝入路面神经减压术、颞下窝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奠定了在该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该科是我国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的创始与奠基单位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耳外科专家樊忠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面神经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三叉神经痛以及听神经瘤手术,获得国家发明奖,并在国内最先开展耳神经外科培训工作,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培训班,开创和发展了我国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事业。上世纪90年代,王海波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展颅底窥镜微创手术研究,该项研究获美国SACKLER中国医师年度奖。近年来,在颈静脉孔区肿瘤和颞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耳神经—侧颅底外科拥有开放床位41张,设重症监护病房1个,配备独立的专业门诊,配备LEICAOH6顶级手术显微镜、动力系统、术中神经监测仪等国际一流水准的设备,手术技术及设施设备均达到与国际同步。拥有侧颅底外科、耳神经外科、面神经疾病、显微中耳手术4个亚专业,年手术量达1600余台,其中代表着耳科学临床诊疗水平的高难度耳神经—侧颅底手术200余台,手术数量及难度均具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学科带头人简介
王海波,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山东省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西院)理事长、党委书记。
历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九、十届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耳科组组长;卫生部全国防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常委、耳科组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耳鼻喉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耳鼻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学组)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专家指导委员会高级顾问;山东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耳鼻咽喉与头颈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山东省耳鼻喉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听觉重建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人工听觉工程技术中心主任;FISC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山东省培训中心主任。
现任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9版)编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耳科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
我国知名耳鼻喉专家,专业方向为耳科学、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学,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能及相关学科知识。在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拥有多项国内首创及领先的防治技术。参照国际标准对手术方式、重建材料及术后评估进行改革,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慢性中耳炎的听力重建手术,使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颅内窥镜微创手术研究,被鉴定为耳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性研究。2000年率先在山东省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治疗患有重度神经性耳聋的聋哑儿童,填补了山东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擅长颅底肿瘤及颅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在显微血管减压术、面神经全程减压、移植、跨接以及外周性眩晕病的手术治疗方面均达国内一流水准。与FISCH国际显微耳科基金会合作成立了FISCH显微耳科山东培训中心。
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著60余篇。
曾获评为全省科技卫生创新人才、美国SACKLER中国医师年度奖、2010年度中国耳鼻喉医师名医奖等。
新闻推荐
山东省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整治超标墓天价墓等12种乱象
□记者齐静报道本报济南7月4日讯今天,全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山东省将开展为期3...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