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牟平恤养院最后的孤儿

烟台晚报 2018-07-04 10:38 大字

刘甲凡撰文/供图

牟平恤养院位于牟平老城东一里多路,是保存完好的一处优秀历史建筑。其规模宏伟、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庄重大方、做工精细,在胶东现存的恤养院建筑中规模最大,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牟平县志》和其它文史资料记载,牟平恤养院于1933年初破土动工,由牟平籍商绅曹承虔募集三万元为启动资金,一期工程于当年初冬竣工并举行了落成典礼。恤养院全部工程于1935年完成,共计建设楼房248间,平房47间,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仅次于烟台恤养院,在当时的胶东颇有影响。在多灾多难的民国年间,为当地百姓济危扶贫发挥了影响深远的积极作用。

从牟平恤养院成立之日算起,转瞬间85个年头过去了,曾在这里受到恤养的那些人,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已作古,那段往事也慢慢被作为历史尘封了起来。偶然得知,牟平区文化街道办事处有个刘福祺老人,就是当年被牟平恤养院收养的孤儿,笔者第一时间赶过去对他进行了采访。老人虽然已是93岁高龄,却还身体健硕,耳聪目明。说起85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桩桩一件件,还是那样脉络清晰、有条有理。

1925年,刘福祺出生在牟平城南蛟山脚下的一户穷苦人家。他乳名本儿,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四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家十口人,全靠体弱多病的父亲耕种几亩山坡薄地,累死累活,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日子过得十分困苦。在他5岁那年,57岁的父亲贫病交加去世了,这让本就异常困难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的那几亩薄地早已典当光了,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几个大些的孩子开始了艰辛而屈辱的讨饭之路。除了吃不饱肚子导致营养不良而生病,还要承受麻疹、天花等多种传染疾病的侵扰,到了他9岁那年,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都因病无钱医治相继死去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妈妈让11岁的三姐带着8岁的弟弟,到离家十多里的小囤圈村一户人家去当童养媳,可那个弟弟也很快因病死去了。

1934年春天,眼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相继离自己而去,妈妈伤心欲绝。就在这时,妈妈听说牟平城建起了恤养院,专门收养穷人家的孩子,就央求村里的头面人物引荐着,把本儿送到了恤养院。可因为他已过了收养孤儿的年龄(6岁),恤养院的负责人说什么也不收。妈妈急眼了,就“噗通”一声给人家跪下了,声泪俱下地陈述了他们一家的困苦境况近,恤养院的负责人这才破例把他收下了。和他一块进牟平恤养院的还有同村的三个女婴。

一进恤养院,他被取名刘福祺,编在学生游艺部。衣服按夏装、冬装和春秋装每人一套,每人一张床和一套被褥,一个洗脸盆和一条毛巾。在日常生活中,恤养院里无论职工还是收养的孤儿,都是以粗粮为主,平日里一般是地瓜或地瓜面掺玉米面蒸的窝窝头。合适的季节,游艺部的老师还要带领孩子们出去挖野菜,掺和着玉米面做成菜团子。但无论如何,孤儿们都能填饱肚子。

13岁那年,他被编入工艺部,跟着师傅学习做鞋。小小年纪,稚嫩的身子,就要整天低头弓腰劳作十多个钟头。有时完不成任务,还要加班加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捅锥拉线、马蹄刀切割,他的两只手都累得变了形,十个指头没有一个能伸直的。即便这样,也从来不敢喊苦叫累。苦熬苦撑,等满18岁之后,他终于熬成了领取微薄薪金的师傅。

1946年冬天,家乡牟平实行了土地改革,刘福祺的妈妈分得了土地和部分农具。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平日里自己辛勤劳作,农忙时节村里人相互帮衬,打下的粮食已能填饱肚子,还养了猪,喂了鸡鸭,妈妈终于把拖了十多年的要饭棍撂下了。到了1952年,牟平县人民政府在恤养院工艺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建华鞋社,刘福祺就转成了鞋社的职工,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他也于当年结婚了。1958年,刘福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建华鞋社的骨干。他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直干到退休。

讲述着这些往事,刘福祺老人止不住地老泪纵横。最后,他发自肺腑地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感恩哪!感谢牟平恤养院让我活了下来。更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家彻底翻了身,让子孙后代过上了好日子。我要让儿孙们永远记住,决不能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每年初夏,牟平恤养院内那棵“四月雪”便氤氤氲氲地盛开了。它的花洁白如雪、如烟、如海,蔚为壮观的景色把恤养院这栋宏伟的历史建筑衬托得完美无瑕。在每年前来赏花的人群中,都会发现刘福祺老人的身影。他每次来,除了赏花,总要沿着院中的甬道缓步而行,或对着那些披满沧桑的老建筑静默肃立、继而潸然泪下。看得出,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着浓浓的情。

新闻推荐

山东医养健康产业迈向“万亿级”

本报济南讯到2022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5%,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千帆竞逐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