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李叔同歌曲背后的故事

济南时报 2018-07-01 13:59 大字

□本报记者 钱欢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看到这首《送别》,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响起那悠长、美好,又带着淡淡哀伤的旋律。歌曲,可以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激起几代人内心共同的柔软。

很多人都知道《送别》出自近代著名的奇才和通才李叔同之手。李叔同壮年出家,人生堪称传奇,而其作为音乐家的故事,他创作的众多歌曲背后的时代和人生,则在新近由山东画报社出版的《夕阳山外山:李叔同歌曲故事》中被完整地呈现出来。

结合了古典诗词意境和西方民谣曲调的《送别》

《送别》传唱不衰,早已成为经典。作为一首填词乐歌中的佳作,《送别》也是李叔同歌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首乐歌。

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当然其源有自。《送别》全篇,几乎每一句词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融汇了跨越时空的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笔意。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景物依旧,分别之时,离人所见,就格外凄凉。歌词下篇“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从遥渺的意境变成了对现实的感叹。整首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感叹。李叔同从自我情感的本体审美观照出发,不假外求,用传统意象凝练婉约词派的唯美意境,宛如白描,跃然纸上,使中华文化的精髓不因斗转星移而暗淡,不为时空阻隔而消失。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听来如此符合中国传统意蕴的曲调,其实来自美国作曲家。《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通俗歌曲作家约翰· 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乐歌。确切地说,《梦见家和母亲》传入日本后,一个叫犬童球溪的日本人给这首歌填写了新词《旅愁》,刊载于1907年版的《中等教育唱歌集》,李叔同根据《旅愁》的旋律填写了《送别》,歌词也和《旅愁》的意境有关。在曲子上,李叔同接受了犬童球溪的处理——把原曲中每乐句末尾强拍上的切分音删掉,使旋律显得干净利落,符合中文歌词的韵味,唱起来朗朗上口。

有关李叔同创作《送别》的背后故事,有一个说法是,这是他为送别“天涯五友”金兰兄弟之一、城南草堂旧主许幻园而作。在一个雪花纷飞的黄昏,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门外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许久,连夫人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夫人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别》不仅在上世纪2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1964年还被电影《早春二月》选作插曲。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集《城南旧事》里两次提到这首《送别》。1982年,著名导演吴贻弓把《城南旧事》搬上银幕,选取《送别》为主题歌,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城南旧事》的基调,《送别》的旋律贯穿始终,从而使影片大获成功,享誉海内外。《送别》也随之唱响整个华人世界。

一部完整的李叔同音乐创作纪事集

如《送别》一样,《夕阳山外山》一书对总共50首李叔同歌曲,都作了详尽的分析,讲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因此可谓一部完整的李叔同音乐创作纪事集。

书中深入解读的第一首歌曲,也是李叔同的歌曲处女作《祖国歌》。此歌创作于1905年,由李叔同作词,以民间乐曲《老六板》配曲。“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歌词写得慷慨激昂,字里行间甚至有些刀光之气,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时至清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在一大批有志之士提笔写文警醒世人之时,李叔同用的是歌曲。在因学校的退学风潮结束南洋公学特班一年多的学习生涯后,李叔同告别师友,于1904年加入了叶永鎏、叶永锡、马相伯等发起成立的“沪学会”。沪学会设有补习科,主要活动是招收失学青年,同时组织演说,编演文明戏,宣传民权和女权,倡导移风易俗。高歌一曲胜千言,为开启民智,提振民族精神,李叔同为沪学会作词配曲《祖国歌》。这首歌一经教唱,很快传遍全国,甚至传到日本,开创了国人用民族曲调配制乐歌的新风。

李叔同弟子丰子恺的回忆文章充分说明了《祖国歌》的影响之大,“那时候的有志青年,大家忧心忡忡,慷慨激昂地发挥他们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先生的这歌曲,便是在那时候创作的,这歌曲在沪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之后,立刻不胫而走,全中国各地的学校都采作教材。我的故乡石门湾,是一个很偏僻的小镇,我们的金先生也教我们唱这歌曲。我还记得,我们一大群小学生排队在街上游行,举着龙旗,吹喇叭,敲锣鼓,大家挺起喉咙唱这《祖国歌》和劝用国货歌。”

我国音乐杂志和多声部歌曲的首创者

如很多人所知,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同时也是艺术家和教育家,在诗词、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夕阳山外山》一书集中呈现的,正是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李叔同1905年在上海编辑出版《国学唱歌集》,光大“国学”与吸收西学并重,奠定了他在学堂乐歌创作领域的独特地位;是年赴日留学,攻读西洋油画和西洋音乐,在留学初期,李叔同独自编创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06年在上海发行。在为《夕阳山外山》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李莉娟总结了李叔同的音乐贡献,“在音乐创作上,他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最杰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也是我国音乐杂志和多声部歌曲的首创者,为中国引进、发展西洋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1918年出家后,在精研净土、律宗的同时,又开创了中国现代佛教歌曲流布的新局。”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撰文者为天津文史学者、自由撰稿人田晓东,主编正是李叔同嫡孙女李莉娟。李莉娟1986年皈依弘一大师弟子、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广洽法师,法名契真,现任天津弘一大师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深研佛学和“弘体”书法。在李叔同歌曲艺术收山80周年时,李莉娟与丰子恺外孙宋雪君、车志强和田晓东共同发愿,在丰子恺编《李叔同歌曲集》的基础上,参照钱康仁先生编著《弘一大师歌曲集》和弘一大师研究者孙继南、王维军的新发现,将李叔同不同时期创作的50首歌曲结集成册,由田晓东执笔撰文将每首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因缘、意义进行解读,宋雪君提供歌词并配插图,为研究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专家与敬仰者提供了比较完整的音乐资料。

新闻推荐

立人立企诚信为本

■本报记者唐修岳“公司恪守‘务实、求严、文明奉献\’的精神,在‘胸怀博大,诚信八方\’理念的引导下,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