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七旬老人自费为村子“建三馆”

山东商报 2018-06-23 11:52 大字

在74岁的王魁章自费建起的民俗馆里,马灯等老物件储量丰富在74岁的王魁章自费建起的民俗馆里,马灯等老物件储量丰富王魁章在图书馆与孩子们讨论文学王魁章在图书馆与孩子们讨论文学村民们来民俗馆参观村民们来民俗馆参观民俗馆门口堆着的农耕用具民俗馆门口堆着的农耕用具家住济南长清区中楼子村的王魁章今年已经74岁了,他于2012年开始筹建,自费为村子建立了三个文化馆,分别为图书馆、村史馆、民俗馆,耗时三年,花费100多万,三馆将持续免费对社会开放。谈起建馆的初衷,王魁章只希望能够因此带动全村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未来将村子打造成“黄河人家民俗文化旅游村”。文/图记者周里

越发浓厚的乡土情结

如今74岁的王魁章,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还写的一手好字。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年轻时获得过不少荣誉,也吃了很多苦,晚年更觉得掌握文化知识与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1969年,王魁章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来担任过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和山东画院院长,2008年于山东画院退休。曾组织建设起全省1500余处乡镇文化站,他对文化的热枕从未消减。“我们这个年龄能考上大学的,在那时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王魁章的老伴儿骄傲地对记者说。

退休后,他利用多年在省城旧房拆迁中搜集的青砖旧瓦、隔扇花窗、梁架柱枋,用了三年的时间与其兄王元章一起,将老家旧房改造成了明清建筑风格的农家院落。他认为,老房子退下来的旧料,是传统文化最好的实物见证,承载着省城的历史岁月,不可轻易丢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魁章萌生了建文化馆和打造“黄河人家民俗文化旅游村”的想法。

图书馆有近8000本图书

在王魁章的图书馆里,几个大书架上摆放着3000多本图书,“馆里其实有近8000本图书,因为放不开,所以只能先摆放这3000本。”据王魁章介绍,馆里的图书大多来自省政协机关、省图书馆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少部分则是由他们自己出资购买的。

谈及建图书馆的缘由,王魁章表示,他和家人都非常爱看书,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能够时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开始收集各种图书。后来,书越来越多,多到了可以满足成百上千人的需要,王魁章便寻思不如索性为村子建设一个图书馆,“要打造文化旅游村,村民们的文化知识当然需要提高。”

历史、政治、人文、儿童文学、名人著作、农业生产……图书馆里书籍种类十分丰富。

每周日上午8点-11点开馆,需要借书或还书的学生、村民可以在此时间段过来,没有任何费用,只需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下即可。目前,图书馆已累计为村民进行了200多人次,4000多本书的借还。

跨越几百年的村史、民俗馆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纺织机、10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各种祖传的老物件、传统的农耕用具……均整齐的放置在王魁章的民俗馆里。这些老物件有些是王魁章祖上传下来的,有些是从村里个别农户家淘来的,也有些是从周边村子买来的。它们有力的见证了黄河人家几百年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

辘轳、水车、耙、蓑衣、帽架……,在记者的印象中,这些只存在于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物件,现在正活生生摆在眼前。“虽然现在用不到这些工具了,但它们确实代表了我们的农耕文明与先辈们的智慧,在我们的农耕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到村史馆里的一些信息,王魁章突然来了兴致,村子的由来、各家的族谱、抗洪救灾、重建家园……他讲起来很是自豪,“收集信息也是一大难题,必须挨家挨户地问清楚,像做家谱这样的事,可不能出一点岔子。”

目标打造旅游村

中楼子村地处黄河下游的滞洪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黄河治理力度的加大,下游长清段黄河泛滥的几率大大减小,这一变化让村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为了使乡亲们的生活好起来,王魁章又提出把家乡建设成为黄河人家民俗旅游村的设想。

对于打造旅游村的具体步骤,王魁章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要充分了解长清黄河沿岸丰富的文化景点和文化遗址,认识其潜在的文化旅游价值。其次,在不违背黄河防汛要求的前提下,修复长清段沿河百里堤埝。最后,筹集资金,细化运作方式。

“建立三馆,我很感谢乡亲们一路的理解与支持,未来,我更想尽早看到,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黄河人家文化旅游村,一起致富的场景。”王魁章说。

新闻推荐

明天下午3点半后可查高考成绩

本报济南6月22日讯(记者郭立伟)22日,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教育厅、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于6月24日(周日)下午3:30,公布201...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