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捏泥 再现“出使西域”
本报讯 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帆船之都”青岛隆重召开。为了庆祝这一重大活动,早在几个星期前,高新区河套街道“省级非遗“刘氏泥塑的创始人刘世普就开始了构思和创作,并最终将一组名为《和平与共赢》的作品做了出来。据悉,作品通过还原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场景,表达了中国长期以来倡导的睦邻友好、平等交流、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以及对传承丝路精神的上合青岛峰会胜利召开的美好祝愿。
创作泥塑寄语上合
五只栩栩如生的骆驼站成一排,背上驮着不同的货物,旁边两个人一前一后跟着,身上披着厚厚的袍子抵挡风沙,粗犷的泥土似乎让人眼前重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况……近日,记者见到了这组名为《和平与共赢》的作品。它的作者是高新区河套街道77岁老人刘世普。
“《和平与共赢》是我专门为上合青岛峰会创作的作品,希望用这种形式表达对上合青岛峰会的祝愿,相信上合组织将更加高扬‘上海精神\’的风帆,从青岛再启航,驶向光明美好的新天地。 ”刘世普说。
多次赴书城查阅资料
说起 《和平与共赢》作品的具体创作,刘世普说,万事开头难,为了积累创作素材,他多次赴书城查阅历史资料,找寻为数不多的历史图片。由于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称为“东方哥伦布”,他将中华文明传播至西域,也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吃苦耐劳的驼队功不可没,因此他最终选择驼队作为主要创作素材。
“由于是场景泥塑,需将多个单独泥塑组合到一起,人与骆驼、货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较难掌握,创作难度比普通泥塑高很多。 ”刘世普说,为此他反复进行调整和修改,先创作了由不同大小骆驼组成的驼队,后制作了驼队运送的物品,接下来将完成人物匹配到一起,就形成了这个作品。
这个作品中最大的骆驼长30厘米,最小的长10厘米。由于要经过淘泥、捶打、制作、打磨、晾干等一系列过程,这种纯手工泥塑作品相较工业产品慢得多,刘世普耗时两个月完成。
泥塑艺人变身“网红”
说刘世普是“泥塑网红”一点儿也不为过,虽然已经77岁高龄,但他仍每日坚持创作6个小时。 2016年,刘氏泥塑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世普不仅曾跟随青岛市民间艺术团赶赴韩国参加仁川市市民节,他创作的泥塑还通过网络出口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吸引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刘世普说,目前他已收了40多名学生,为的就是不让这门手艺失传。
(记者 牟成梓 见习记者 焦静 通讯员刘裕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我国道路货运从业人员超2100万 占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总数的70%以上
本报讯(记者杜鑫)当前,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643万户,全国营运货车1368万辆,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100万,占交通运输从业人...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