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工资指导线更应成为监管督导线

烟台晚报 2018-06-16 09:34 大字

截至目前,上海、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多地发布了201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为企业给职工调整工资提供了参考建议。有人问,是要求所有企业给职工涨一样多的工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记者发现,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效益的不同,各地对企业给出了不同的参考建议。(6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从目前已公布2018年工资指导线的省份来看,尽管各地工资指导线不一,相对2017年有所下调,但均线仍保持在7%以上,这也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真实反映。

事实上,上调工资仍然是工资指导线的“底线”。然而,工资指导线,并非是“强制线”,如何让指导线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落实。这就要求各地应拿出具体措施,督促企业不折不扣地执行工资指导线,不能让企业涨工资成为指导线上的“画饼”。

虽然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它是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调控目标向企业发布的年度工资增长水平的建议,也可作为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及企业自身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应根据本地颁布的工资指导线,结合本企业实际,与职工积极开展平等协商,确定本企业人均工资增长水平。

可见,落实工资指导线,首先必须完善工资协商机制。针对工资协商,国家层面早就有了指导意见,但一直在各种文件中,落实不到位。目前大部分情况是:企业不愿谈,担心协商工资损害了企业利益;职工不敢谈,或是担心提出协商要求被企业解雇,或是对相关工资法规政策不熟悉不会谈。因此,必须通过立法,把工资协商的“刚性”显现出来,只有这样,劳资双方才能在力量上抗衡、在地位上平等。工会在劳资之间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建议立法把工会的责权利详细说明,只有这样职工心里才有底。工资协商需要工会和职工一起努力,也要有法律法规来考量。

换言之,工资指导线,应成为监管督导线。首先,尽早出台《工资条例》,把“调低限高”作为核心内容,既要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增加机制,又要限制垄断企业高工资,不断消除行业差别和分配不公。同时,立法倒逼企业积极应对员工的正当诉求,不断改善管理方式,尊重员工权益,适时适度地给员工涨工资。特别是,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兼顾企业的利益。比如,有关部门应该在调整企业税负、服务企业经营等方面给出更多优惠措施,促使企业不向劳动者转嫁经营成本。

特约评论员

汪昌莲

新闻推荐

“鲁蜜世界杯嘉年华”活动开启

鲁能球员与球迷共享世界杯。本报讯6月14日,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拉开战幕,由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举办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