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夏”大忙时
□李东印
布谷鸟一夜来三趟,把喜讯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正当人们还漫不经心地享受着夏天美景的时候,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突然告诉人们:又到了“三夏”大忙时。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大概是从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成熟的麦子、油菜等急需抢收,颗粒归仓;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需要不误农时地进行播种;刚刚长出来的幼苗需要不失时机地浇水、施肥、锄草、灭虫等田间管理。因为这一个多月是农民上半年最为忙碌的时候,所以被老百姓俗称为“三夏”大忙季节。在这个抢收、抢种、抢管的农忙季节里,多项耕作齐头并进并紧锣密鼓地进行,哪一项也容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不然就会出现谷物落地生芽、秋季作物减产等“丰产不丰收”和“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严重后果。
在那个生活极度贫穷、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特殊年代,每年“三夏”季节的到来,让他们既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恐惧。期待的是有个好收成能缓解一下生活的窘境;恐惧的是这个季节太辛苦,纵使你生活改善得再好,也非要掉下几斤肉,脱下几层皮不可。唐代诗人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所描述的大概就是老百姓此时的心情。儿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夏”大忙,土生土长的我,虽然在入伍前也帮家里干过些农活,但上阵的第一天,就领教到了收割小麦的“下马威”。头顶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眼前呈现的是滚滚的麦浪,虽然有草帽、手套等工具的防护,但不到一天的工夫,细嫩的双手就(出了血泡,暴露在外的胳膊也被火辣辣的太阳晒暴了皮。傍晚,当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吃晚饭的时候,刚才还万里无云的天空顷刻间变得阴云密布,继而出现闪电雷鸣。这一特殊的天象告诉人们,一场大雨即将到来!街坊们见状,丢下手中的饭碗,拿起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塑料
布就往麦场上跑。收拾、垛垛、覆盖……还没等动作慢的人家把麦子盖好,豆大的雨点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感觉耗尽全部体力的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瘫坐在麦垛旁,任凭雨水浇成了落汤鸡都
久久没能站起身来。
老家村头有一条连接鲁豫两省的柏油面省道,为了省时省力,每年的麦收时节,附近的居民丝毫不顾“不准在公路上晒粮打场”的规定,把本来就不算宽阔的省道全然当成自家的打麦场。白天检查严的时候,他们就像打游击似的,趁着夜色把割下的麦子摊在公路上,靠过往车辆的反复碾压进行脱粒,天明之前把带有麸皮的麦子拉走。夜间大车多,速度快,加上光线昏暗、老百姓的安全意识差,致使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随着机械化农机具的大量普及,老百姓的耕种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不但镰刀、石滚、地排车等老物件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就连收割、打捆、拉运、晾晒、碾压、装袋等老百姓延续多年的收麦程序也彻底被打破。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投放,不仅实现了收割、碎秆、脱粒一遍清,而且还实现了耙地、施肥、播种一条龙,老百姓再也不用为“三夏”大忙脱皮掉肉担心了。
眺望豫南山间美景的功夫,来回穿梭的收割机已经完成了一块麦子地的收割任务。机器由南至北的滚滚车轮声,也让我的思绪飞回了山东,飞到了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晓强)6月6日,在山东省2018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的中...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