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捐赠作品记
5月11日,在山东美术馆馆藏李波捐赠作品展开幕式上,山东美术馆向李波先生颁发捐赠证书。2017年8月11日,山东美术馆工作人员在李波先生工作室接收捐赠作品○张书鸾
初识李老,是在2003年的菏泽,四月的曹州牡丹园,鲜花怒放,游人如织,各地慕名而来写生牡丹的画家很多,经人引荐,我认识了正在埋头写生的李老。
李老当时六十多岁,身板清瘦,眉宇间儒雅温和,说话铿锵实在,点评起画来更是直指要害,开人脑洞。赏花芬香袭人,移步轻松,而写生却是个苦差事,小马扎一坐三四个小时不说,风吹日晒,游人聒噪,加上花田泥土的湿气,用不了多长时间,年轻人都感到腰酸腿涨,疲惫不堪,李老却对花挥笔,不肯松懈。李老一直倡导写生,并身体力行,仅写生牡丹就坚持二十多年,一呆就是整个花季,早出晚归,写尽国花风晴雨雾、开开谢谢,捕捉朝夕气象、风采神韵,为我们一起写生的画友们做出典范。一个花期下来,李老创作了近百张写生稿,后来被一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为《李波线描写生集》。
2015年的春天,李老又带领学生到菏泽写生,并于菏泽市博物馆举办画展。画展开幕那天,李老很早就到了现场,他站在博物馆的展览幕布前,衣着素朴、气质沉稳,谈吐随和,超然物外,我顿感敬仰——一个画家,一个品格高尚、不事喧嚣、卓有成就的画家,人和画是一体的,人和画会散发出相同的气息。古人说,画如其人,早已道破艺术创作的堂奥。李老为人真诚,在生活上淡泊自持,即使画名远扬,一样低调朴实,内敛寂定,照顾瘫痪在床的病妻二十年,直到妻子能稍微自理,不离不弃,无怨无悔,深情大爱令人动容;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美术学院倾力培养学生,桃李无数;创作上严整入微,锤炼笔墨,把浙派以潘天寿为首的笔墨传统和齐鲁大地的文化传承用自己独有的语言符号和时代形式,合二为一表现出来,把写意精神用色墨交融的东方哲思,宣说于当代。
站在李老的作品前,扑面而来的画面构成概括多变、张力十足,让人倍感新奇,笔墨敦厚简练,气魄宏大,下笔直爽,题款讲究,留白处如一方方清泉洁净清澈,奔回四溢,文采清拔,平和宜人。扬州的芦鸭莲藕、菏泽的牡丹芍药、南国的棕榈孔雀、北方的松鹰瓜棚,应有尽有,寻常的题材在李老的笔下重振大写意雄风,以迥然不同的艺术语言独步当今画坛,以诗书画印俱全的深厚学养焕发出国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缘分很奇妙,2017年7月的一天,我所在的山东美术馆收藏部全体人员去馆里的五楼会议室开会,专题研究李波先生作品捐献事宜。
我又和李老见面了。李老要把自己的国画精品捐献出来,并且亲自来美术馆商议此事。再见李老,我既惊喜又有些感伤,几年不见,李老消瘦不少,行走有些不便。岁月无情,有情的是艺术家赤子般的情怀。这次捐献,李老全部无偿捐献,不提任何条件。馆里的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收藏部尽快办好收藏手续。
2017年8月11日,我和胡亚利、文瑞、张津恺等美术馆的9位同事,驱车赴淄博理工大学李老的工作室,办理藏品接洽事务。
伴随着一路的期待,我们走进李老的画室。李老端坐在桌案旁,微笑着和我们握手寒暄。画室不是很大,博古架上摆放着他的画瓷,李老的画瓷在业内很有口碑,和画一样大气朴厚。画案上堆放着不少印章,据李老介绍,他用的印章都是自己所刻。醒目的是西墙上整面墙的毛毡,上面墨彩斑驳,宛若图画。顾不上歇息,我们就在画室中间几平方米的地板上开始验画、拍照、登记。李老早已把要捐献的作品整理出来,一卷卷收好,三百多幅作品要一张张打开,检验后再包装起来,劳动量是很大的。正值炎热的八月,湿热的空气,狭小的空间,三百多幅作品的展收,让我的同事们汗流浃背。他们带着白手套,手法娴熟,小心谨慎,展开、核验、拍照、收起、包装,有条不紊。我们怕李老身体受不了,劝他去别的房间休息,李老不去,亲自看着我们验收,随时回忆讲述作品相关的信息。这批捐献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是他在艺术之路甘于寂寞、辛勤耕耘的累累硕果,是他毕生年华、博文涵养的思悟结晶。一个画家,会把他的作品当成他的孩子的,把作品无偿捐献给山东美术馆,是对美术馆的莫大信任,折射出创作者无私宽广的心胸、视文化为己任、自觉传承担当奉献的士子风范。我们都很感动,小心翼翼、轻拿轻放,唯恐出现差错。经过3个小时的连续奋战,318幅作品全部验收签字封好。
当我们带着作品离开时,李老亲自把我们送到门口,挥手作别,如释重负,我们依依不舍,顿感责任在身。收藏保护好藏品,研究发扬藏品内蕴的文化价值,是我们美术馆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尽心尽力,竭诚以待。
当天下午四点多,满载着国画精品的中巴徐徐开进山东美术馆的专用通道,收藏部主任郭振宇早已等候多时。顾不上喝口水,大家又是一番忙碌点交,把从淄博带回的作品全部暂存在收藏库,参与的全体人员这才松了口气。
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我们齐心合力,顺利完成接收任务,了却艺术家的捐献心愿,彰显了美术馆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
2018年5月,经过精心筹备,山东美术馆拟在本馆举办李波先生捐献国画精品展,回顾李老从艺数十年的心路历程,梳理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浙派笔墨在山东的延续传承,为深度研究李老捐献作品的艺术价值作一铺垫。满怀对李老的敬意和祝愿,我写下此文并以诗为记:
李老丹青三百篇,力吞金石若冰雪。波荡维扬芦鸭暖,谷雨平川牡丹红。花赞乡土春讯早,指拈柔毫有宣说。鸟鸣密林栖棕榈,鹤伴泉溪立松萝。大千纷纭乱人眼,等闲甘苦托寂寞。写就豪情悟尘宇,脱出寻常味婆娑。意蕴简净追朴茂,思接潘吴文脉活。展颜五彩飞翰墨,赤子游心自在多。
2018年4月8日于山东美术馆收藏部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杰曾被扬州八怪之郑板桥誉为“天下第一香”的崔字牌小磨香油,蜚声海内外。小磨香油从明朝初年...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