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短视频、纪录片、文创产品……从文物到文创历史传承背后的创意
□本报记者 张晓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物不再是一个冷冷的物件,而成了一个故事、一段动画、一件工艺品……文物文创产品的出现,给文物染上了温度,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传承历史。
就在上周四,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前,最近火遍朋友圈的抖音也跟文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时之间,一条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抖音在朋友圈刷屏,而第二天的博物馆日里,抖音也专门为各地博物馆的文物开辟了一个话题,吸引了大量粉丝。
文物文创,作为新时代博物馆的一种新生衍生品,不但兼顾了历史传承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博物馆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故宫淘宝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国家宝藏》,近年来,我国的文物文创做得如火如荼,这背后的创意不可小觑。
我们该如何看待
文物文创?
文物文创其实从20世纪末期就开始被开发出来,开始的时候在欧美博物馆中常见,比如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把开发自己的文物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文物文创被国人所熟悉,还是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淘宝,那些冷冰冰的文物,在这里成了“萌萌哒”的小玩意儿,在文物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亲近的平台。雍正的“朕知道了”胶带、朝珠耳机……这些都让文物文创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紧随着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脚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推出了各自的文物文创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文创也从实物发展到综艺节目、纪录片、短视频、甚至是APP,尤其是北京故宫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韩熙载夜宴图》APP,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更加让文物融入了“寻常百姓家”。
山东成美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山东成美艺术馆执行馆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李涛毕业于北京大学资源文物学院,在他看来,文物文创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载体的一种延伸应运而生,将文物或隐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当代人的审美、理解加以创新,一些设计新颖、有趣的文物文创产品已然成为一座博物馆乃至一座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下文化领域掀起的文创热潮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博物馆文物文创作为文创产业中的基础部分,肩负着传播公共文化社会服务功能,从博物馆文物开始进行文创,这是一个必然现象,是历史文化的一种现代创造,是文化的一种更迭。
而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陈凌认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呈现,一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误解,关乎于历史的东西是否只能够留存在时空的相对“过去”,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表达“现在”与“未来”,再度创作的尺度、标准和方式是否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则?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物文创产品的出现是人们审美生活需求提升的必然产物,对于宝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物文创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例。
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杨娜的看法则更加简单直白,她告诉记者,文物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让文物为代表的历史以一种新的面孔呈现在大众面前,原来的文物许多高高在上,如果通过文化创意更好地带入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既让大众更容易了解历史,也增加了文物的趣味性。
文物文创,创意非常重要
文物文创,并不仅仅是把文物复制成一件工艺品,更多的其实是创意。在文物文创的创意上,故宫淘宝走出了不少新路子,比如他们利用《雍正十二美人图》创意的动图、做出的美人伞、美人书签等等,都受到了公众的追捧。而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出国交流时,佩戴的根据清代名画《乾隆皇帝大阅图》中白马造型制作的领带,也受到了外国朋友的青睐。单霁翔曾经说,“面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我们会根据他们的生活需求做各种文化创意产品。首先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生活:人们现在过什么样的日子,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接收信息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李涛刚刚参加完文化部为期两个月的文物保护方面的封闭培训,他介绍,在学习中有很多关于我国文创发展的专题研究。就文物文创产品而言,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自2015年以来,我国文物文创发展势头迅猛,很多文物文创产品在世界上被认可,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取得了丰厚的收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有自成一派之势,文创收入2017年达到了10亿元,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文物文创产品质量两极分化严重,除个别几所知名博物馆文创还可以外,其他地区的文物文创产品相对在创意思路、创新内容、文化内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陈凌现在主要从事文化创意的工作,她认为,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来看,创意的方式非常重要,但创意的目的和想要最终呈现的意义比方式更为重要。因为文物文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仅指文物存在的物理状态,更是指它的文化意义。文物文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艺术化方式,表达充满趣味的审美内涵。在我们的博物馆文化发展的形式还相对局限的今天,文物文创用一种更灵活的形式表达了艺术管理自内而外的管理诉求及方式,不管对于代表资源管理机构或者喜欢文创产品的受众而言,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好事儿。
杨娜在从业过程中发现,目前很多博物馆及景区都掀起一股文创热潮,很多地方政府也意识到文创产品的高效开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事半功倍的,给文创团队提供了很多空间及政策支持。但是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还是点状的零星开发,大都集中在书签文化衫,或者简单的文物模型。只有走心的设计,才会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让文创产品成为历史文化的宣扬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文创走出
自己的新路子
在整个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文物文创也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不再局限于实物,很多文物文创都走进了综艺节目、纪录片,甚至是新媒体。
陈凌认为,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对文物文创资源价值传播进行创新,是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的,不管是短视频还是创意动画,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资源焕发的新的时代魅力,特别是随着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形成IP价值,这也是优化资源整合的尝试。
李涛表示,我国文物文创的出发点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明载体文物的继承和保护,通过文化+创意或是文化+科技的办法,可以更大程度地在文化宣传、普及过程中起到对文物的保护。文物+创意体现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文物文创产品,它可以更好、更有趣地引起公众对文物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起到对文物所承载文化内涵的传承、发展。文化+科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文物数字化”,运用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虚拟展示、体验,让公众或是研究人员在深入了解文物时可以更加直观、全面、真实地了解文物,而不需要实物上手去了解,减少对文物的伤害。同时,文物+科技(互联网)的运用,可以让更多的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国各地不同文化的文物。通过文物+创意、文物+科技,可以突破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性。
而对于文物文化节目,李涛认为这是一种必然,但不是简单地做做文化节目就能掀起关注文物的热潮。文物作为传统优秀文化、文明的“载体”,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上升到一个高度,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一些文化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济南电视台的《文化泉城》等,通过公众媒体的播放,确确实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从未关注过文物的公众开始对文物有所了解,假期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明显上升。
文物文创的开发与利用要保持平衡
陈凌认为,相对热烈的市场反应也会带来一些盲目的发展势态,文物文创与其他文创的发展有所不同,文物资源的开发要遵循“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资源的利用也是为了保护,这种保护至少需要满足两种需求,一是保持以文物资源作为载体的文化传承的需求;二是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艺术价值推广的需求。商业价值的实现是满足这两种需求基础上一系列文化创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目的。相比起热度,文物文创的发展更需要可持续性。文物资源是丰富而珍贵的,如何用文创的方式在保护的手法上进行丰富和创新,这是文物文创存在的价值和最终意义。
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山东,文物文创的工作开展得还是有所欠缺。记者在山东博物馆看到,偌大的博物馆商店中,几乎没有什么根据山东博物馆馆藏文物制作的文创产品,几百种商品中,除了图书画册之外,只有以西周时期青铜器“颂簋”为图案的冰箱贴和馆藏文物扑克。
在采访中陈凌说,山东的文物文创基本属于未开垦的状态,还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在等待被“创意”。特别是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背景下,城市名片的内容更加多元,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产业开发要求,高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行业人才,消费市场日渐成熟……这些都给山东文物文创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李涛则建议,山东的文物文创可以利用自己特有的文化、地域优势,结合各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讲好文物故事,凸显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去发展,以免出现大面积同质化的情况。同时秉承文物文创产品不是简单地“供奉着”摆看或偶尔使用,要将文物文创产品与工匠精神、智能科技融合共促,形成真正可融入人们生活,可在使用中有效传播的产品。如果将文物文创产品与城市旅游相结合,那相比一般的文创产品则具有更深远的传播意义,它不仅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反映当地的地域人文风情,也可为山东省文化经济推波助澜,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做出贡献。
新闻推荐
刘国辉,中铝山东有限公司第二氧化铝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参加工作25年以来,脚踏实地的学习各项业务知识,练就了精湛的...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