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从《诫子书》说对传统文化的取舍

农村大众报 2018-04-05 17:33 大字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几乎认字的人都不会陌生。但说到它出自诸葛亮写给八岁儿子的《诫子书》,大概会有很多人感到吃惊。这篇只有86个字的书信,虽然读来并不诘屈聱牙,但对一个八岁小孩来说,理解起来也不易。写这封信时,诸葛亮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没机会再跟儿子当面聊天了。写信时,他率军北伐,已在五丈原抱病;秋风五丈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这封信,诸葛亮或许想让孩子长大后慢慢读、慢慢领会的。  在古今论述中,诸葛亮都被人视为一个伟大的人。他以布衣百姓的身份出山,佐助漂泊半生仍无寸土的刘备,最终形成天下三分。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上的执政者,施惠于民;在他逝后多少年,川蜀百姓想起他来仍然会流泪。待到三国终结,司马氏以晋代魏,陈寿修《三国志》,为诸葛亮立传,仍忍不住冒着惹皇帝发火的危险,把诸葛亮比作周公,并不客气地反驳时人对诸葛亮的指责。可见诸葛先生多么让人佩服。而能让那么多人佩服那么多年,这人必然有其非常之处。《诫子书》中就透出了诸葛先生的一些不寻常。  《诫子书》里没有冠冕堂皇的说教,没有宏阔高深的道理,也没有父权高压的专制,他语气平和,只是把自己一生的体会说出来。大道至简。收心敛性,修身养德,戒懈戒躁,立志才学,《诫子书》里的这些意思,看似不出奇,却是多少英杰成功的必经之路。诸葛亮非常重视立志。他另有一篇《诫外甥书》,开头就是一句“志当存高远"。但对立什么志,学哪些知识,能成什么才,他不说。  跟现在的人相比,古人求学,多重文史,专业区分可没现在精细。这种知识传承模式,让他们比我们更重视传统文化知识。三国时代动荡不安,人才选拔多重才能,教育学风也较为宽松。但经历了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毕竟仍是学习重点。诸葛亮却没有给孩子圈定这些范围。聪明如诸葛亮,当然知道各人禀赋、兴趣不同,时代、环境的需要也不同;最好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给孩子成长提前套下模子。这种宽容或者宽松的态度,就很了不起。在他看来,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等等,都算是传统文化,可以广泛涉猎,从中选优去劣,汲取有益营养。以诸葛亮本人为例,年轻的时候就拿自己跟管仲、乐毅比。管、乐这两位,可都不是什么峨冠博带、夸夸其谈的人。  这种对学习内容的宽容,实际上是对学以致用的追求。所谓学以致用,要么是能让人心灵愉悦、能带来充满内心的美和快乐,要么对人在社会上做事有些扎扎实实的帮助。假若所学知识只能用来抠字眼,空对空,摆架子,不懂时迁事异,那就是书呆子。书呆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沉迷其中,固执己见,不加分辨的。  大诗人李白曾经仰慕齐鲁圣人文化,特意搬家到了山东任城,想跟更多有真才实学、器宇不凡的人切磋交流。可来了之后,李白很失望。酒场诗会,遇见的书呆子太多了。大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看你们这些人,穿个唐装挺整齐,站得走得都板正,说话动辄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可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啊,现代文明到了哪一步都不明白,还是回去靠种地本本分分活着吧。诗人说得很不客气,估计他这家搬得肠子都悔青了。  只对传统文化的沉迷,自得其乐,倒未必对他人有害。但现在有些学者到农村去,倡导农民穿汉服,还根据不知哪个朝代的规矩设计了一套程序,让农民在天旱的时候向龙王祈雨。这分明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用过时的规矩来摆弄别人,这就有点走火入魔、居心不良了。传统的祭神仪式再好看,现在也只适合留到舞台上;非要把它弄到现实中来,除了劳民伤财还有什么用?要是我在现场,一定问问这些学者,费心费力搞这么一出闹剧,你这是过得哪门子瘾呢?再说,这一套仪式下来,做衣服,铺地毯,摆贡品……都得花钱,这钱你自个儿拿?   农村大众报记者 段新勇

新闻推荐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可享政策“大礼包”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刘真真)5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介绍山东省5月7日出台的《关于做好全省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意见》共有11条,...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