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掖平委员: 文化产业需要巧开发
□本报记者齐静魏然赵琳
“我最关注的就是文化创意,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当地的文化创意园区看看,到咖啡厅、茶社坐坐,了解和寻找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生活中蕴含的创意和灵感。”省作协副主席李掖平委员告诉记者,文化创意领域既是她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她作为委员履职的主要方向。
2016年底,李掖平到厦门参加活动,来到厦门一处做石材的创意工艺园区,看到展区设置和样品陈列都很特别。最让她惊喜的是,每个展区的名字非常有诗意,其中一个展厅被命名为“璀璨的星空”,里面全是绚丽的石料,在灯光照耀下真的宛若星空。
“我从早上9点一直待到下午3点,没想到原本印象中冰冷生硬的石材,也可以幻化成诗意的文字。他们这种充满创意的设计思维,让大家不仅仅是看产品,也是在对文化进行审美。”
巧合的是,这个石材园区的老板是到厦门创业的山东人,园区创意则来自上海专家团队,发展模式非常具有启发性。
“不是找块地圈起来,弄几个陶吧、画廊,办几场沙龙就是文化创意园区了,一定要找到突显特色的独特法门,文化产业需要巧开发。”这些年来,李掖平先后去过五六十个文化创意园区,实地考察让她坚定了一个理念:重要的不是拿来传统文化“宝典”,而是如何用它激活、生发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灵感、统筹规划的格局、顶层设计的思路。
今年李掖平带来的两个提案都与文化创意相关:一个是新时代如何加强精品文艺创作,另一个是大力发展县域文化,打造创意创业板块。
初登全国政协会议这个大平台,担任过省政协委员的李掖平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思考问题多是站在山东角度,现在则要更加放宽眼界,放眼整个中国乃至世界。”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新闻推荐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减负,社会关注度很高。该如何看待“减负”?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鸿...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