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过年说点心李民曾

东昌时讯 2018-03-05 08:42 大字

山东聊城  李民曾

小时候赶年集,除了买红纸写对联,买几斤肉包水饺,买鞭炮、蜡烛以外,还要买几包点心,俗称馃子,准备春节后让孩子走亲戚拜年时带着。点心也是过年的标志,平时很少有人卖,想买也买不到。

关于点心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东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三军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做点心的原料是油和面,红糖、白糖,还有青红丝等。式样多多。卖者事先每样拿一点,凑成一斤包好,白纸裁成一尺见方,中间放一个长方形硬纸方框,把称好的点心排进去,上边再罗两层。然后对角包起来,用细白线十字花缠上,顶上塞一个小红纸片,叫做果签。成包的卖完了,就当着买主的面现称现包。也可以尊重买主的意见,哪样多拿点,哪样少拿点。有人只要某一样,比如说“口酥”、“掏环”(即蜜三刀,特甜)也可以,但价钱稍贵点。一般都是各样都有。拜年时一般带两包,放在提篮里,另外再加上两瓶酒。有的舍不得吃,让孩子再提着给别的亲戚拜年。

父亲年轻时学过做点心的手艺,卖过几年点心。后来不知为什么不做了,继续受穷。估计是赚不到钱,还要担不少风险。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赶集回来遭劫。

那天是赶周店集。离我们村八里。父亲一个人挑了两箱馃子去卖。直到太阳偏西才往回赶。走着走着,从路边高粱地里窜出几个蒙面人,手拿木棍,喝令父亲挑着担子跟他们往庄稼深处走。父亲不软弱,但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就跟他们走。那伙人先是搜走了几包没卖完的点心,又让父亲把卖点心的钱全交出来。父亲把钱掏出来说:“你们要吃饭,我一家人也要吃饭,不能都给你们。”他们就只拿走一部分,快速跑走了。

钱虽没了,人没出事。父亲说起来还笑,挺高兴。让我想到杜甫《卖炭翁》一诗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心中有点发酸。

乡亲们都知道我父亲做的点心好。面细、油真、特甜。经常有人趁一早一晚找到我家买几块解解馋。父亲管得很严,不准家里人吃。我偷吃过一点,是真甜。但在那苦难的岁月,始终没改变生活的苦。

回忆起来,给我印象最深的竟是那条挑馃子的扁担。约两米多长。弯度很大,像月牙。橘黄色,通体光滑,又细又长。中间巴掌宽,一指多厚。越往两头越窄。很软。弹性极强。两个盛点心的长方形木盒挂在两头,朝上着肩,走起来颤的幅度很大。可以趁机换肩。不至于很快把人压夸。

现在想,弯弯的扁担似乎诠释了一个生活哲理:生活像挑担子一样,忙闲交换,有苦有甜,所以父亲才能保持乐观,压力再大也没弯过腰。

扁担是什么木做的不知道,没问过父亲。或者问过,不记得了。父亲喜欢,我们全家都喜欢,视为珍宝。有一首歌,每当听到,便会想到那条扁担,想到父亲付出的艰辛。

那首歌是这样唱的:“那是一钩弯月,挑着家的梦幻;一头是爷奶的渴望,一头是儿女的摇篮。夏挡酷暑不觉累,冬挑三九不说寒!忙在一双手,情在一副肩。”

还有一首歌谣,也是唱父亲:一条扁担走四方,早出晚归寻活路。一条扁担挑沧桑,道义责任放肩上。四处奔波流血汗,日夜不停操劳忙。

父亲不卖点心后,扁担就闲下来,时间一长,便不见了。卖点心的经历,至今记得。

新闻推荐

年底前九成事项“最多跑一次”

□记者王川周艳报道本报济南3月2日讯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在去年推出的3.6万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的基础上,协调推进“五个一”集成服务改...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