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伊始读读古代笔记中的灵犬故事
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狗▲三国时期灰陶狗(辽宁省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狗▲宋代褐釉泥塑狗(南京博物院藏)▲明代玉狗(上海博物馆藏)▲郎世宁《竹荫西猊狗图》▲徐悲鸿《十二生肖·狗》(1945年)□呼延云
狗年伊始,狗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狗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们也喜欢谈论所谓“忠犬”“义犬”,但翻开古代文人所写的笔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对“灵犬”往往也不吝笔墨,大书特书,强调一条优秀的狗狗不仅要忠于主人,还要具有帮助主人摆脱危难乃至痛改前非的灵性。
>>越狱犬:救主人井底逃生
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记录的“杨生狗”,堪称“灵犬”的代表。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有一年寒冬腊月,杨生喝醉了酒,回家路上走过一片长满了野草的荒郊野地,晕晕乎乎地倒头便睡。恰好附近有人放火烧荒,“风势极盛”,火借风力,顷刻燎原,没多久就逼近了杨生。杨生的狗围着他拼命叫唤,“生醉不觉”。不远处有一个水洼,狗便跳进去,然后跃出来,再到杨生附近的草丛里打滚,把身上的水洒在上面,“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等到火烧到这里时,自然越不过“水圈”,杨生这才幸免于难。“生醒,方见之”,自然是感动不已,把事迹跟人们一说,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只忠于主人的好狗。
不久后的一天,杨生半夜出门,一不留神,掉进一口枯井之中,他的狗在井边狂吠了一夜。第二天拂晓,有人从附近经过,听狗叫得奇怪,便赶过来查看究竟,发现了掉落井底的杨生,杨生向他求救:“只要你能救我出去,我定有厚报。”那人认识杨生,知道他有一条好狗,便说:“你只要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上来。”杨生摇摇头:“这狗对我有救命之恩,不能送你。”那人拔腿就要走。杨生的狗低头向主人叫了两声,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同意了。那人救杨生出了井,把狗拴上牵走了。五天之后的一个深夜,狗狗成功地“越狱”,回到了杨生的家中。
在干宝的《搜神记》里,记录过一个和“杨生犬”相仿的故事,主人公名叫李信纯,同样是醉卧荒野遭大火,同样是义犬以身湿草丛,不同的是结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李信纯醒后“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因尔恸哭”。当地太守听说后感慨道:“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
明代大学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里也记载过一则“越狱犬”的故事:某地有个名叫宋儒的人,养了一条大黑狗。这大黑狗有个恶习,经常趁着三更半夜溜出家门去,跑到邻居家的厨房里偷肉吃,三番五次之后,终于被发现。邻居找到宋儒告状,宋儒一开始还不信,夜里藏在院子里,真的发现大黑狗溜出家门,一会儿工夫叼了一块肉回来。宋儒顿时气得不行,天亮以后,将大黑狗牵到狗肉铺子里卖了几百钱。转过天,一大清早宋儒刚刚打开家门,就见大黑狗高兴地扑上来,原来这家伙从屠夫手中逃了回来,“摇尾就儒作乞怜状”。宋儒心一软,训斥了它一顿,让它今后不许再偷肉吃,然后把它留了下来,将钱退还给狗肉铺子。大黑狗捡了一条命,倒也识相,从此以后哪怕是有人投肉骨头给它,它也不吃了。
>>识字犬:从灵犬变成疯狗
清代大才子沈起凤在笔记《谐铎》里记载过他养的一条“识字犬”的故事。
沈起凤小的时候,养过一条小狗,沈起凤特别喜欢它,还特地给它取了个“进宝”的名字,每次上书塾里念书的时候,“必提抱与俱”。有一次,沈起凤将进宝放在书案上,小狗不吵不闹,看着沈起凤所读之书,“注目凝想,若有所得”。沈起凤感到很神奇,就写了几张纸条贴在书桌和椅子上,每张上面都是“进宝不许入塾”这六个字。第二天进宝跟在沈起凤后面刚刚进了书塾,看了那几张字条,审视良久,“垂首丧气而出,三五日不敢入塾”,直到沈起凤撕了纸条,招呼它进书塾,它才敢进来。
沈起凤愈发觉得进宝神奇,于是又给它起了个字叫“慧儿”,进宝听说后“摇尾踊跃,作感恩状,犹名士之爱呼表字也”。
进宝自从识字以后,“狗品”也日复一日地有所长进,“食必择器,寝必择地”,跟着沈起凤一起上街时也多了几分文人的孤傲,不但“夷然不屑与凡犬伍”,而且有人送给它残羹剩炙,呼唤它来食用时,它“怒目不顾去”。县里有位姓周的孝廉听说进宝是一位“得道之犬”,便将家中的一条母犬选配与它,但进宝发乎情止乎礼,“终岁不与同食宿”。沈起凤也发现“犬一无所好,惟好卧塾中,为予守架上书”。
后来沈起凤跟随外出做官的祖父到两淮一地去,“置犬于家”。每次派老仆人回家时,进宝一定会叼着他的衣服,仿佛在打听沈起凤的音讯,“出平安书示之,始欢跳去”。过了几年,进宝突然疯了,见到衣衫褴褛的人就欢迎憨跳,见到鲜衣华服的人就狂吠不已,远在异乡的沈起凤听说了,感慨这条狗怎么也染上了名士的脾性,半年后又听说邻居家的孩子用弹弓打死了进宝,“家中人因予豢养,瘗诸桑树之下,志以片石,曰‘识字犬\’”。而那条一直在守活寡的母犬也终日叫号,“亦触墙而死”,成全了“犬节”。
不知道为什么,每每读到这则笔记,笔者都忍俊不禁,想来一生科举不中、怀才不遇的沈起凤,大概是用豢养的小狗表现了自己的癫狂,不过骨子里却透出那么一股子受虐狂的味道,明明自己一辈子被科举摧残和消磨,却不忘显摆那股子傲慢和酸腐,末了还要拉条母犬来殉节……一面蔑视旧道德,一面又渴望成为旧道德的表率,这种扭曲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为畸人,犬为畸犬。
>>预知犬:拽衣不成咬刺客
相比“识字犬”,笔者宁愿养一条古代笔记中的“预知犬”,因为它简直比大病保险还要管用。
唐代笔记《摭异记》中记载过这样一桩惊险的故事。开元末期任广府都督的刘巨麟,养了一条粗壮有力的大狗。有一天晚上,玄宗派遣使者来传诏,刘巨麟正往门外走呢,大狗突然拦住去路,不让他出去,刘巨麟十分惊讶,有所醒悟:“难道它是在提醒我有危险吗?”正徘徊间,下人赶来催促,说使节已经到门口了,怠慢不得,刘巨麟一想也对,就对大狗说:“你不要担心,我身边都是护卫,哪里能出什么事啊?”于是翻身上马,大狗见他不听自己的劝告,突然跳将起来,将他身边一位亲随的喉咙咬断,亲随“立毙”!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呆了,刘巨麟倒是十分冷静,“搜死者怀中,得利匕首”,才想起这位亲随前不久因为犯了严重的过失,被自己用鞭子抽了一顿,“故修其怨,私欲报复”,多亏忠犬“逆知之,是以免难”。
与刘巨麟险些遇刺案相似的,还有唐代笔记《集异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隋炀帝时期,左散骑常侍郑韶出任闽中太守,跟他一起赴任的下属之中,有一个名叫薛元周的人,这人还在郑韶是一个小官员时,就鞍前马后地跟着他,后来郑韶的官越做越大,却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奖励或职位,导致薛元周内心愤恨不已,“屡思阴害,未得其间”。郑韶就任闽中太守后,有一天“朝廷有使到”,郑韶赶紧要上马迎之,他养的一条狗咬住他的衣襟,死活不让他出大门。正纠结间,馆吏跑过来说:“皇上的特使已经进城了,您别再耽搁了!”郑韶的衣服被狗咬着不放,大怒之下,让人抓住这条狗绑在柱子上。郑韶刚刚出了门,他的狗就咬断了绳子冲出门去,又是一口咬住主人的衣服,“拽衣不令去”。郑韶突然转过味儿来,问狗曰:“难道你是知道我有什么不测之事吗?”那条狗狂叫一声,冲进侍卫的队伍里,“咬杀元周”。郑韶派人“搜元周身,衣下隐藏短剑,拂之,锋芒逼人”。
明代笔记《五杂俎》中写过一种更加可怕的“预知犬”——地狼,就是地底下的狗。这种狗往往预示着灭门之祸。晋代时的辅国将军孙无终,家中的地底下突然听见小狗的叫声,寻声而掘开地板,“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雌一雄”,孙无终把它俩抱出来,本想养起来,谁知很快就都死了,不久孙家遭到桓玄的灭门。“又吴太守郡张懋、庐江民何旭家皆然,而俱不善终”。而《五杂俎》的作者谢肇淛听说长洲令署中“闻地下小犬吠声,如此数昼夜,令人寻声发掘,杳无所见”,后来倒也无福无祸——殊不知无祸即是有福啊!
与刘巨麟和郑韶的获救相比,《涌幢小品》中所记载的王日就故事,虽然没有那么惊险,却更耐人寻味。
王日就是分水县(今杭州桐庐县西北部)人,“少负侠气”,他特别喜欢晚上出去打猎,因为家中有钱有势,每次外出都跟着一大堆侍从,专往危险的山野荒郊钻。这天晚上他又要出门时,所养之犬咬住他的衣服不让他上马,“捶之不却”。等到终于摆脱了它,上得马去,这条狗干脆以身体阻挡马蹄,一副不要命的架势,王日就觉得奇怪,思忖了片刻,便叫住众人,折返回家。第二天白天,他们打马外出时,路过昨天夜里准备游猎的地方,只见“虎迹纵横”!王日就顿时大彻大悟,对天仰叹:“狗虽然是畜生,尚且知道爱护主人,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却不知道爱惜身体,天天外出游猎,不肯读书上进,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于是遣散了那群侍从,从此在家闭门读书,终于得享高寿。
既可以救命,更可以救心,古人在对狗狗赋予更多意义的背后,必然饱含着信任、感激和热爱。《涌幢小品》里说古语云“士无故不杀犬”,表明对人类朋友的充分尊重。由此想到前段时间发生的抱走别人的狗勒索不成之后将狗摔死的事件,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少老人同时伴有疾病和失能、半失能问题,医养结合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养老机构已开始向医养结合转型。2月26日,山东省召开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