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叩问时代,变革影响每一个人

齐鲁晚报 2018-02-13 14:23 大字

会上十分钟,会下十年功。在很多人眼中,一名时政记者总是更多地出现在会议现场,光鲜亮丽。但光鲜的背后,是前期的准备和长久跑基层的积累,新时代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更要迎面赶上。

本报记者陈玮

50多岁的厅官

组团学开车

2017年3月12日上午,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的全国人大新闻记者会上,最后一个提问国家卫计委的机会让我抢到了。这个关于家庭医生的提问,成为2017年我最深刻的记忆。

对于时政记者来说,每年的重大会议报道,都像是一场“战争”,意味着在公共平台,要与同城、同省,甚至全国的媒体一起攫取新闻富矿,并作出自己的特色。会上的艰辛无需赘言,对报道方向的把握,对政策解读的专业和对发展方向的预判,都要反复考量。几乎每一个目标对象的采访,都要费一番周折,比如提前打听对方的习惯,制造在住地“偶遇”;遭受拒绝之后一遍又一遍地“上门”,发采访提纲……2017年称为时政记者的“大年”,每年例行的省两会、全国两会之外,还有十九大和山东省党代会。累,是2017年的标签之一。

但是时政记者“累”,是好事,意味着新时代新气象的到来,需要我们去报道去挖掘,去讲好故事。2017年是起承转合的一年,采访八项规定实施五周年,党风政风发生了切实的转变。有干部笑称,以前大家相聚在酒桌上,现在都集合在院子里散步;采访公车改革三周年,50多岁的厅官组团学开车,甚至开始用上了打车软件;简政放权这五年来,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工商营业执照,代办业务的中介突然没了业务;供给侧改革推动下,“五大任务”促使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更换环保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转型升级,创新技术的需求,让负责科技转化成果的“经纪人”比以往更要忙碌……每项改革,都落实在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每个人的改变,背后是一个变革带来的影响。

收集一幕幕感动

汇成记者的获得感

离得越近,感受就越深刻。在故事发生的一线,采写出的时政报道,才是有温度的报道。

在“走近”的过程中,我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一个见到生人就跑的留守儿童,主动到我面前说“阿姨,谢谢”;一个80岁的老奶奶拿着在扶贫车间做了一天的“小老虎”问我,好看吗;一个接受过救助的失能老人,顶着40度的高温,走着来给我送锦旗,还歉疚地说“打扰了”。这些感动收集起来,汇成我这一年的获得感。

也是在2017年,山东提出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四新”促“四化”,而作为时政记者,也在寻求时政新闻的创新。在去年,我跟其他时政记者一样,除了一名文字记者的身份,还出镜拍视频、直播、写脚本,甚至摄像等。这让作为时政记者的我一下子忙碌起来,在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列车上,当政协委员谈起今年上会的提案,我一边拿手机拍视频,一边拿出笔记本记录要点。当采访到一个独家新闻,不再是保护着录音笔回单位整理稿子,而是当场席地而坐,把采访内容及时回传给后方,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发出。

与时代接轨

警惕“本领恐慌”

在去年,包括我在内的时政记者,也创新了很多新媒体栏目,比如“时政眼”视频栏目,用聊着天的方式解读政策报告,比如“泺源知事”,用轻松的语言,梳理出时政新闻背后的故事。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时政记者,面对着大量公共性报道的同时,更要保持“本领恐慌”的警惕,加紧与时代的接轨,做出时政新闻的特色。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祝愿各位朋友,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有更美好的改变。而我,也会记录下每个人的变化,讲述更多的山东故事。

新闻推荐

点开情报站让真情流淌在指尖 参与置顶话题互动,红包天天收不停

情报站每天随时在更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若松您想在春节期间登上齐鲁壹点开屏,和家人分享喜悦吗?您想在与亲朋好友相聚的闲暇动动手指参与互动,收获红包雨的惊喜吗?那就赶紧拿起手机下...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