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海洋科技解瓶颈,小海参做成大产业

大众日报 2018-01-31 06:40 大字

□本报记者杨学莹

早些年,海参加工就是干海参。多数人不会发,就没法吃。就是这样一个“痛点”的解决,释放了海参消费,带动了水产养殖。

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昌衡代表,2000年开始,与好当家集团合作,研究海参的各种加工方法。目前,做出了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胶囊、含片、冲剂等产品,形成了冷冻调理、即食休闲、保健功能食品的产业链。

即食海参吃着方便,营养流失也少了,但海参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有的人不好消化。刘昌衡他们用仿生的工业化生产,将其酶解。后来,又做成特医食品,和海藻等营养搭配,相当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更全面了。

刘昌衡说,通过全行业几代科技人员的努力,全国海参的市场由10年前的每年50亿元增长到500亿元,成为海珍品里销售额最大的单品。

海参加工打通了,养殖的瓶颈就解开了。刘昌衡说,海参每年只有不到4个月的收获季节,以前,一到大批上市,海参价格就下来了,养殖业户的收入受影响。有了加工手段,价格保持平稳,养殖业户收益有保证,行业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否则,像姜、蒜一样,价格大起大落,今年栽、明年拔,浪费很大。

即便是这样,海参在科技人员看来,还是没有“吃干榨尽”。在加工中,还是有些小分子流失。像海参一样能提炼出有用活性成分的水产品还有很多。比如,海藻中含有抗辐射的成分,海蜇里有可降血压的成分,这些都能形成产业化的原料。但开发程度怎样,附加值如何,就要看科学技术的水平了。

正因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对广大养殖户能起到引领、支撑的作用,刘昌衡建议,山东省应选出一些重点的课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谋求突破。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应该有项目、经费支持,真正运转起来。另外,要有全球视野,可以将研究所办到海外去,利用海外智力资源,为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服务。

新闻推荐

中集来福士:把“城市”搬到海上去

□本报记者杨学莹来济南开两会之前,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委员又一次陪参观者去看了一眼“蓝鲸”。这个37层楼高的大个子,是个经常上电视和刷爆朋友圈的“网红”。...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