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乡土文化 根不能断 □潘鲁生

蚌埠日报 2018-01-09 13:37 大字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文明的传承,影响着文化载体的续存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乡村振兴的内涵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传统民俗为例,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有稳固的情感维系和寄托,这些亲情乡情通过风俗习惯加以表达,也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相互帮助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农村对乡约习俗的自觉度不断提升,好的乡风民俗富有凝聚力,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岭南地区的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民俗的感染力,粤剧、歌舞、飘色、舞龙、舞狮等充满热情,昂扬向上。这些文化活动、仪式礼俗以及乡土乡音和传统的建筑雕塑、村社地标等就是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归属,是我们抵御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等乡村衰落的重要精神基础和情感纽带。

以传统工艺为例,农村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母体,是传统手工艺的富集地,手工艺文化是活的文脉,形塑了乡村传统的民居建筑、家居装饰、用具器物、特色服饰,维系着民间礼俗、节日气氛,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生产、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比如在贵州丹寨的调研中我们看到,依山而建的木质吊脚楼简单朴素,蜡染的衣服美丽大方,村民中不少男性从事建筑和木匠工作,女性为蜡染画蜡,传统手工艺品中富含传统生活气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手艺文化凝聚的是人文之美、乡村之美。这样的乡土文化有形、有劳作参与,也是农村文化的传承。

城市需要乡村文明,缘于城市文明对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蓬勃诉求,缘于城市文明对美的渴求更加多元。农村需要把乡村文明传递到城市,并通过这种传递,把乡村人口转入城市锻造,从而反哺乡村。

开发乡村文化,要坚持科学有序的态度。要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尊重乡村文明,恢复和重建乡愁记忆。比如在新农村建设上,不能大拆大建,保护好古村落富集地,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多样,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就蕴藏在特色乡土文化中。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是振兴发展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蕴含优秀的地域精神,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要进一步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更深刻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实实去探索和践行。

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发挥城乡互补的作用。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协同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城市和乡村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加快,正是整合了城乡资源禀赋。从山东“手艺农村”调研情况看,传统手工艺依托地方物产和自然资源,进行手工艺制作,不仅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也带动了村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着手工艺产品,还衍生民俗旅游、智慧农业等产业,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观光旅游。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二者均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相互支撑。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实现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交融互补。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新闻推荐

一枝一叶总关情 傅村街道“拉长” 群众幸福生活账单

本报微山讯(通讯员宋慧耿彪)“这些年来,我们农村群众的生活变化很大,国家的政策好了,新农合新医保让群众的看病养老有了基本保障,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了,***让村里多年来生活困难的贫困户脱了贫,街道还...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