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中与地方发展共生共长 五谈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任宇波
经济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地区,一家企业,要在发展中占据制高点,获得新优势,既需要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开疆拓土、引领发展的企业家,也需要业勤技精、埋头苦干的劳动者。各条战线的人才队伍,自觉服务全省中心工作,融入改革发展大局,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地方发展共生共长,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向高质量发展进军,攻克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关口,占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战略“高地”,从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科技供给体系的打造,到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产品更新换代,冲锋陷阵,闯关夺隘,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驱动、人才驱动。高端人才、顶尖智库,往往具有极强的“磁场效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放眼国内外,一个埃隆·马斯克,用PayPal、SpaceX、特斯拉汽车,颠覆了从互联网到航天业、汽车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范式;大疆无人机的创始人汪滔,带动了深圳整个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再看如今被公认为世界最先进棉花研究中心的美国得州科技大学,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支持当地棉花种植和纺织业;省内中国农业大学(烟台)、鲁东大学等高校,设立葡萄与葡萄酒、海洋水产等相关专业,正是为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事实证明,有一个好的领军人才,就有可能带出一个龙头企业、撬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增长点。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必须按照全省经济工作暨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抓住载体和人才两个关键,推动广大人才把个人抱负、事业发展与国家前程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人才、大学、企业、地方之间高度的共生和良性循环关系。
有观察者说,在这个时代,“一个发明家在自家阁楼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已经很难震撼世界了”。关起门来搞研究、办公室里做学问、象牙塔里写论文,“只顾埋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科学研究也好,事业发展也好,势必走不远、也走不好。进入新时代,市场格局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之迅猛,真可谓“一日千里”,很多创新、创造与发明,都是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交流碰撞的结果。对科研工作者来讲,画地为牢,自设边界,就容易陷入思想保守、视野狭窄的窠臼,就会与不断涌现的成果、技术、机遇失之交臂;对企业家来讲,目光短浅,为一时盈利,固守行业利益固化的藩篱,抱持一隅,不思进取,失去的可能是整片“森林”。当前,在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条战线上,破旧立新正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铺展开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带来了新机遇新空间,开开门,走出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要有孜孜以求的精神,有发现市场的眼光,有开拓疆土的本领,有执行管理的本事,就可以大展身手,就能在新时代成就新的光荣与梦想。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坚信,这是一个最需要优秀人才的时代,更是一个最能涌现优秀人才的时代。
人才与环境的共生共长,从来不是一条“单向道”。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的迸发,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配套条件的完善,都离不开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成长土壤。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首先是引进人才。从山东省情况看,高层次人才短缺,现有“两院”院士不到广东、江苏的一半,“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入选人数分别居全国第8位、第7位。筑巢引凤,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我们口头上都很重视,但仔细想一想,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综合创新生态?我们出台的人才引进措施完善不完善、落实到位不到位?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从体制机制来讲,重点难点在哪?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和加强?去年以来,省委出台《关于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借助人才创新力量,推动地区更好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山东打造成凝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强磁场”,开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17年12月28日,省检察院召开2017年度市级检察院检察长述职述廉报告评议会,对18个市级检察院检察工作情况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评议,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鹏飞出席会议。评...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