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侯军庆和18岁的女儿一起,在市红十字会填写了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 父女携手“种”光明
□本报记者 郭延冉
“今天和女儿一起办了件大事。”去年12月5日,市民侯军庆在朋友圈里写下的一句话半天时间得到了近百条回复和点赞。这条信息下面配着一张图片,是两份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的照片。这一天,他和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侯江涵一起来到市红十字会,用爱心播下了光明的种子。
侯军庆是一名莱钢职工,前段时间他无意中得知一位好友签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志愿书,觉得此举很有意义,并想加入其中。“闺女,爸爸以后想捐出眼角膜,等有一天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让它帮助别人重见光明。你觉得怎么样啊?”侯军庆回到家首先跟女儿说起了这一想法。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女儿不仅为他喝彩,还当场表示要一起去签志愿书。
去年12月22日中午,记者在莱芜四中门口见到了这对志愿捐献眼角膜的父女。“这次爸爸给我树立了榜样。18岁了,我想着为社会、为他人做点贡献。”侯江涵说。她告诉记者,父母从小就教育她做人要有奉献意识,父亲侯军庆参加过无偿献血,也为贫困地区的百姓捐过衣服,还带着她一起参加做过几次义工。侯江涵多次参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还曾被级部推荐,登上了学校的“四德榜”。
“原本发朋友圈只是为了爷俩留个纪念,没想到引起了亲朋好友的关注。一些朋友有捐献意向,问我到哪儿登记,需要带哪些证件,我很乐意为他们解答。”侯军庆说,朋友们对他的支持以及对公益事业表现出的热情,让他很受鼓舞。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自2004年莱芜市开展遗体捐献登记以来,截至目前,遗体捐献登记人数和角膜捐献登记人数均为135人,其中,实现遗体捐献5人,角膜捐献13人。
新闻推荐
记者日前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作为“乡村记忆”工程实施基础的重要内容,去年山东累计投入7800多万元,修缮了690多处(栋)传统特色民居。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传统民居是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载...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