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奥运迎来山东首位记者 1996年本报百年奥运报道,在齐鲁大地引起强烈反响

齐鲁晚报 2018-01-02 14:08 大字

1996年,本报记者马安泉在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本报记者马安泉

就像所有的运动员渴望参加奥运会一样,体育新闻记者的最大期待是采访报道奥运会。而我有幸成为山东新闻史上第一个现场采访报道奥运会的记者,参加了1996年在美国举行的奥运百年盛典。

英明决策争取名额

作为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体育记者,我对于采访报道奥运会梦寐以求。但现场采访奥运会,曾是国家级新闻媒体的专利,山东新闻史上从未有过。报社领导把“争取记者名额,采访第26届夏季奥运会”的任务交给我。

我连夜赴京递上申请采访奥运会的信函,中国奥委会答复:配给我国的记者名额有限,地方记者不予考虑。然而经过中国奥委会频繁联系,终于增加了20个记者名额。中国奥委会通知:全国144家晚报,在宣传体育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北京晚报、天津今晚报、上海新民晚报、广东羊城晚报和山东齐鲁晚报推荐的记者,具有出国采访经验并具备报道大型综合运动会的能力,这5家晚报各获一个采访奥运会名额。

精心准备深入采访

首战告捷,我即刻投入到有关资料的搜集中。奥运会从开幕到闭幕历时18天,197个国家和地区的10788名运动员,参加26个大项目271场比赛,争夺1933枚奖牌。如此复杂而激烈的综合性大赛,要获取详实的资料是一项浩大工程。

我奔波于图书馆和书店之间,搜集了大量资料。我与我国优势项目的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我基本做到了:国际体育成竹在胸,国内体育了如指掌。

前后结合能拼善搏

在采访奥运会的日日夜夜,我每天早出晚归地往返赛场和住地,除了乘公共汽车和地铁外,还要步行两个多小时,双脚掌磨起了水疱,奇痒难耐的痱子遍布全身。而初到亚特兰大之时,因时差而头昏脑涨,采访紧张,发稿繁忙,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体重急剧下降十多公斤。但是,想到领导的信任、读者的期盼,后方编辑的无私奉献,便抖擞精神投入新闻激战,每天发回万余字的稿件。中国记者团的同行戏言:齐鲁晚报的老马,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

奥运报道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署名是我,但融合了后方编辑的辛勤劳动。当我获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佩恩向我签发的“突出贡献奖状”时,我多么想把这一荣誉献给“为我做嫁衣”的后方编辑——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齐鲁晚报的奥运报道,以空前的快速度、大容量、全方位,在齐鲁大地引起强烈反响,赢得读者赞誉和同行首肯。在庆功会上,总编辑阮庆良认为:奥运会报道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前方记者能拼,后方编辑善搏;而前、后方的密切配合,奉献给读者一个新闻性、准确性、权威性、趣味性的版面。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熙玉兴奋地说:“齐鲁晚报的采编人员,在奥运百年盛会的采访报道中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和拼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新闻推荐

莱芜市加快实施“食安山东”品牌建设

本报讯(记者孔浩通讯员昝立峰)去年以来,市食安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为引领,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