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探源死缓制:变更立即执行标准 曾三次修改提高门槛

澎湃新闻 2017-12-28 15:08 大字

西堤国际杀妻案庭审现场。截屏图

曾备受关注的南京“西堤国际杀妻案”传出新消息。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此前被判处死缓的吉星鹏,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在监狱暴力伤害其他犯人,破坏监管秩序,极可能面临被执行死刑的后果。

死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死刑执行制度,体现了“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自“死缓”写入我国刑法后,被判死缓的犯人大多减刑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被执行死刑的情况比较少见。

澎湃新闻梳理数起“死缓改执行死刑”的案件发现,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在缓期执行期间,有部分人确实存在故意伤害他人等犯罪行为。

受访的法学专家指出,经过多次修订的刑法提高了死刑执行门槛,“情节恶劣”已成为对死缓犯人再次犯罪后执行死刑的重要标准。

死缓犯人大部分获减刑,被枪决者多因“屡教不改”

江苏省高级法院的二审裁定显示,吉星鹏婚后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两人产生矛盾。2013年4月25日,吉星鹏酒后与妻子祁某发生争执,持菜刀、水果刀对妻子头部、胸背部、四肢等部位砍刺数十下,致祁某大出血死亡。

吉星鹏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而在监狱服刑期间,他多次暴力伤害其他犯人,致两人轻伤。南京市中院今年11月下旬以破坏监管秩序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认为吉星鹏情节恶劣。判决生效后,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被告人吉星鹏应当执行死刑。

据紫牛新闻报道,目前,吉星鹏已经上诉,该判决尚未生效。

“这种情况很少见,他太不珍惜自己了。”北京律师周兆成说,我国对被判死缓的犯人主要有三种处理结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澎湃新闻搜索裁判文书网发现,其中披露的2008年以来各地法院报请最高法院核准死刑的判例共433起,其中犯人在缓期内因故意犯罪被执行死刑的仅2起。

其中一起判例发生在浙江。2006年12月,被告人陈某因强奸、抢劫、招摇撞骗被浙江省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死刑缓期执行期间,陈某在看守所内看电视,与同监室人员因电视人物的籍贯发生争吵。陈某将对方打成鼻骨骨折,构成轻伤。

浙江省高院2010年12月作出二审裁定认为,陈某在死缓刑执行期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实属屡教不改,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危害极大”,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被告人陈某某应当执行死刑。

另一起判例发生在湖南。判决书显示,株洲市男子高明曾先后强奸5名女青年,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00年2月湖南省高院再审,判处高明死刑,立即执行。该判罚的理由之一是,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不思悔改,继续进行犯罪活动。

公开报道中,类似案例还有两起。其中一起涉及伤害监狱管教民警。山东男子朱某因抢劫罪被江苏徐州中院判处死缓。在监狱服刑期间,朱某持劳动工具刺戳一位监管民警,致其轻伤。2014年8月7日,朱某被执行死刑。

另一起被披露的案件发生在贵阳。据贵阳新闻网报道,一男子因故意杀人罪2009年被判处死缓,入狱不久后,他与另一名服刑人员打乒乓球时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将对方打伤。2012年11月经最高法院复核后,贵阳市中院对该男子执行了死刑。

“死缓”系我国独创,三次修改提高死刑门槛

“死缓”是死刑缓期执行的简称。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

“适用死缓的条件有二:第一,罪犯应当判处死刑;第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周兆成律师说。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师大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介绍,“死缓”系我国独创。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中共中央于1951年5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通过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毛泽东同志在修改会议决议时,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对于反革命分子应该区别对待,“有血债的、损害国家利益最严重的,坚决执行死刑;对于没有血债,损害国家利益不到最严重程度的,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1954年9月的《刑法指导原则草案》,提出了法律意义上的死缓制度。1979年实施的刑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

彭新林介绍,1979年刑法对于死缓改为执行死刑的条件,以“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来定性,后来为减少判罚的随意性,1997年刑法将相关表述修订为“故意犯罪,查证属实”。

“后来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死缓犯人只要还故意犯罪,哪怕是轻微的诽谤、侮辱,有些地方也上报核准死刑,这就有机械化司法之嫌了。”彭新林说,为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将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条件规定为“故意犯罪、情节恶劣” 。

“通过这三次立法的修改,其宗旨就是要提高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门槛,增加这种变更标准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彭新林说。

死缓变更执行死刑,“情节恶劣”如何界定?

彭新林认为,与国外“终身监禁”等刑罚措施相比,“死缓”体现了我国刑法的结构特点,更切合我国实际。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存在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结构性问题,而死缓就成为生死判罚之间的填补和过渡。”彭新林认为,死缓制度体现了我国“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有利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也有利于对死缓犯人的改造,“能起到特殊预防的效果”。

经过九次修正后的刑法,在“死缓变更”的表述上更明确、具体,第五十条规定,“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

“故意犯罪很好判断,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情形是情节恶劣?”彭新林说,目前对于死刑变更环节的“情节恶劣”,我国目前尚无相关司法解释。

周兆成律师认为,“情节恶劣”应以人身危险性、改造可能性为核心,再结合以下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被告人实施犯罪的目的、动机,犯罪的手段、后果等,以及其在服刑期间的整体表现。

新闻推荐

世界最大八车道隧道群集体亮相 为国内公路交通和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浆水泉隧道全长3100米,双向八车道,被称为“山东第一隧”。而这一段蓝色“大天窗”也是最美的风景之一。本报记者周青先摄小岭、大岭隧道万事俱备,只待今夜通车。本报记者周青先摄浆...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