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 山东新闻> 正文

生命的痛感——郭路生和他的《食指的诗》

定西日报 2017-11-06 06:55 大字

“他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王清平)”文中的“他”即是被诗评家谢冕称为朦胧诗运动先驱式的人物郭路生。

郭路生,1948年11月生于山东,常驻北京。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给了郭路生最初的诗歌启蒙,使郭路生在7岁那年就写出了一首类似童谣的诗歌:“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郭路生正式的诗歌写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出版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食指的诗》等,诗作入选《新诗潮诗选》《朦胧诗卷》《北京青年现代诗十六家》《百年中国文学经典》《1998中国诗歌年鉴》等选本。

诗人北岛在诗歌随笔《断章》中谈到了郭路生的诗作和对自己的影响:“郭路生的诗如轻拨琴弦,一下触动了某根神经。我的七十年代就是从那充满诗意的春日开始的。当时几乎人人写旧体诗,陈词滥调,而郭路生的诗别开生面,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意外的窗户。”

食指的诗深受近代外国诗歌和中国民歌的影响,相对于北岛、顾城等人的作品来说,趋于明朗化,有人因此认为他不属于朦胧诗人。其实,食指是五四新诗向朦胧诗歌过渡的诗人,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风格介于古体诗与现代诗、外国诗与中国民歌之间。

我非常佩服食指推敲诗句的功夫。据和郭路生一起到山西杏花村插队的知青回忆,诗人的许多诗作都是在劳动期间打腹稿的产物,落在纸上后的文字,不需要再润色或修改。郭路生本人不仅擅长写诗,而且擅长朗诵诗歌。戈小丽(翻译家戈宝权之女)在《一代诗魂郭路生》中说:“我们最爱听并一遍又一遍要求郭路生朗诵的总是《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因为它们不仅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还表达了我们的感情。”

《相信未来》是郭路生另一首代表作,余韶文在诗歌随笔《无限夕阳近黄昏》中写道:“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郭路生的名诗《相信未来》在那个极度黑暗的年代里拯救了一代人,包括陈凯歌、阿城在内的成千上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就是从这首诗中得到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诗歌的奇迹,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谢冕对《相信未来》的评价很高,也很到位:“《相信未来》就是理想精神。他在痛苦的时代里,在很痛苦的现实面前,坚定未来是美好的,相信明天会美好的。”我喜欢其中的“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体现了朦胧诗含蓄蕴藉的特征。“紫葡萄”喻指眼睛,“深秋的露水”无疑指泪水,“鲜花”喻指诗人的情人或妻子。诗人面对现实处境,毫不气馁,执着地憧憬美好的未来。

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与郭路生有过接触:“我认识郭路生是1975年,通过我当时分在电影洗印厂的一个人相识的,因为他的很多诗诸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相信未来》,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觉得他是安慰了我们那一代人心灵的诗人。”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见解。1969年,“他(郭路生)还试着创作民歌,为写好这种体裁到处搜集当地的民歌资料,写出了《新情歌对唱》《窗花》《杨家川》《农村‘十?一’抒情》《等待重逢》等诗篇。”《窗花》一诗句式整齐,采用民歌的对比手法,衬托出了农民阶级翻身后的美满生活景象,并不失诗歌韵味:“地主窗上冰花败/俺家窗花向阳开。”

1978年,郭路生首次使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饱含诗人辛酸的人生滋味。《疯狗》就创作于这一年,和他的笔名一样具有反讽意味。2000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路生的诗集《食指的诗》。该诗集共收入诗人已经发表和未发表的短诗及组诗122首(组)。《食指的诗》,语感铿锵,富有阳刚之气,诗句凝练,节奏感也很强,许多诗作宜于朗诵。《食指的诗》是郭路生血液激荡的诗篇,是诗人对各个时期喜怒哀乐的记录。进入暮年的郭路生,继续用洗净铅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当你老了,心境十分坦然/昏花的老眼/时常傲视着蓝天/仿佛在问:有谁像你一样/历尽磨难,写那些苦难的诗篇。”(《当你老了》)

新闻推荐

醉于墨 痴于画

赵金忠画未必属于我,我却是属于画的。自幼时学画,迄今已三十余载,我却仍无法描述画对于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每每沉浸在画里,总有愉悦透体、沁人心脾的感觉,也许它早已是我生命里的存在。...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