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原文]子食于有丧①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丧:因失去家园、失去亲人而哭泣,引申为因任何重大损失而悲伤。
[译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评析]仁者“爱人”。孔子富有爱人之心,有慈悲情怀,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时代,他对时常过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生活的人民深切同情。只要看到这种情景,或者看到死者亲属哀伤悲痛,他也哀从中来,感到悲痛,连饭也难以吃饱。表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礼让为国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①为国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礼让:指按礼实行谦让。②何有:何难之有,即有什么困难。③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谦让就位,功成不居,礼让为国,这是我国上古文化的传统思想。孔子既主张以德治国,又主张以礼治国。由于德包含礼,所以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在孔子看来,礼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治国之道,可以“睦邻善邦”,以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当然,礼让也应遵循仁义原则。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原文]季氏旅①于泰山②。子谓冉有③曰:“女弗能救与④?”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⑤?”(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祭”。②泰山:山名,在今山东泰安境内,以其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文化厚重、历史人文交融名传天下,有“五岳独尊”之美誉,“泰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早有将泰山立为“国山”之议。泰山在春秋时属于鲁国,当时规定只有天子、诸侯才能祭祀泰山。季康子是大夫,也要去祭祀泰山,这在孔子看来是一种“越礼”行为,所以大加指责。③冉有:姓冉,名求,字子安。孔子的学生,春秋时鲁国人,当时是季氏的家臣。④女弗能救与:女,同“汝”,即你。弗,不。救,挽救,劝阻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⑤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普通人林放知礼,会接受越礼的祭祀吗?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道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评析]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大夫,祭祀泰山不合礼制,是越礼行径。冉有当时任季氏的家臣,却未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孔子既批评季氏越礼,又赞赏林放知礼,还含有对冉有的抱怨。表明孔子坚守礼制的坚定立场。
三家者以《雍》彻,奚取于三家之堂
[原文]三家①者以《雍》②彻③。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④\’,奚取于三家之堂⑤?”(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三家:鲁国专权的三家,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huán)公的后代,所以又称“三桓”。②《雍》(yōnɡ):指《诗经》中《周颂》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③彻:同撤,撤除。④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助词,无意义。辟公,诸候。穆穆,端庄肃穆。⑤堂:接客祭祖的大厅。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话)‘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端庄肃穆的天子\’。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
[评析]在礼制中,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只有各守其礼,天下才能相安。三家在撤除祭品时演奏天子才能用的乐诗,显然是越礼行为。孔子理所当然地极为愤慨。这说明孔子确是一位讲礼义、讲秩序、讲原则的人,他不仅自己知礼、行礼,而且敢于对位高权重的三家的违礼行为提出批评,足见其忠义正直、见义勇为的精神。
新闻推荐
联通混改方案出炉,中金珠宝、中粮资本混改落地,第三批重点领域混改试点正在研究中……近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进展不断,“突破口”持续扩大。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央企集...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